放生治病,中国春节民俗中的宗教信仰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2-10-30 浏览:546次

大自然

在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最注重、最盛大的便是春节。

民谚:百节年为首。国人亦称“过年”。纵观民间节俗活动。自农历十二月刚过一半,便开始有了年终的气氛。到十二月(腊月)廿三祭灶,标志进入过年阶段(廿三称“小过年”),遂有一系列节俗活动。其中节俗活动中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有:廿三夜送灶神;廿四扫除;廿五迎鸾接驾;三十换门神,夜半迎诸神;大年初一接神,放爆节;初二祭财神;初五接财神(迎五路财神);初八礼拜顺星(本命星宿神);初九玉皇圣诞;十三条刘猛将军(虫王爷);十四迎紫姑;十五上元天官圣诞,即上元节(民间多称“元宵节”)。这些信仰民俗和其它春节民俗融为一体,丰富多彩,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驱病去灾、亲人长寿的祝愿,对摆脱厄运、企望发财的祝福。同时,这些传统的信仰民俗,随着时代的步伐、社会的发展,逐渐融进了新的内容,为社会服务,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在概述信仰民俗的同时,阐述其演变后的积极意义。

拜灶神:农历腊月廿三,称为“小过年”(过小年),民间于此日夜礼拜灶神,谓之“祭灶”或“送灶”。其礼拜的灶神,又称灶君,或灶王,道教称“昆仑老母”、“种火老母元君”。其信仰似与原始社会的氏族社火祟拜有关,还可能是为报先炊之德,祭老妇人。原来,在母系氏族社会里,灶是由氏族里威望最高的老妇人管理着的。道教所称的这位灶神——昆仑老母或种火老母元君,同时也是火神。关于火的发明使用,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先民们住在一起烧起一堆堆长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烤熟食物、烧制器皿、防御野兽。时至今日,我国人民有除夕之夜围火(炉)守岁的风俗,谁能说这不是残存的遗风呢?!我认为,人们礼拜灶神,含有后人对先民(母系氏族里威望最高的老母亲)的怀念之情。灶神信仰渊源久远,《礼记,祭法》中“王为君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入,“或立户,或立灶”。自是承袭古俗而来。后世道教吸收民间信仰,又根据“有功必祀”的神学思想,奉母系氏族里德高望重功德无量的老母亲为“灶神”,尊称“种火老母元君”或“昆仑老母”,是很自然的。这位“种火老母’\’原本是神化身的人,还是神格化后的神,无需讨论,也无需去论证。

灶神为主管饮食之神,晋后,又尊为天地督察使,掌握上达天庭诉人善恶之职。是故,世人又称灶神为“本家司命”。民间多供于灶头,其神座上多书“东厨灶君”。传每年腊月廿三,灶神便要上达天庭报告这一家的善行与恶行,于是人们举行“送灶”仪式,设献礼祭之。以祈“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灶神一年除七天(腊月廿三至大年三十)外,其余日子均留在人家的厨房里,的时刻刻察看人之言行,又加之世人有“祭神如神在”及“举头三尺有神明”之宗教观念,这对世人弃恶从善,时刻检点个人之行为,无不有其积极意义。

腊月扫除:扫除又称“扫尘”或“扫房”。从“腊八”起,人们就开始扫除,直到腊月甘三前后才扫除完毕。民间多于腊月价四为扫除日,有民谚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屋”。民间认为鬼神到了腊月有的归天,有的归地,他们将离开人间。如果人们不从身上到屋里,翻箱倒柜,彻底打扫一下,就会留有尘埃,也就有鬼神躲藏之所,所以,必须扫除。并且扫除还必须根据历书,选择吉日良辰,以防止与鬼碰上。

为孩子放生应该怎么做

这种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鬼怪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已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柜,进行一次彻底地卫生大扫除,以干干净净迎新年。发扬了古代扫除风俗中的讲究卫生的优良习惯。

迎玉皇:甘三送灶神,甘四扫除,廿五迎玉皇,一项活动紧接一项活动,真可谓井然有序。

玉皇,道教尊称“吴天金阙至尊玉皇上帝”。为道教尊奉的主持天道,总管天、地、人三界及十方、四生、六道,一切祸福的大神。道教以每年腊月甘五为玉皇上帝出巡的日子,巡视考察众生善恶,进行表彰和惩罚,人们为了祈求护佑,遂有“迎玉皇”之举。明清时期,多有迎玉皇的记载。《帝京景物略》卷二:“(腊月)二十五日,五更焚褚,接玉皇,曰:玉皇下查人间也。竞此日,无妇妪詈声”。

玉皇在出巡下界半月后,于其诞辰日(正月初九)下午回弯返回天庭。是日,民间必祭玉皇,俗称“上九日”。

贴门神:旧时,人们在除夕这一年中最末的一天,必把旧门神撕下,换上新门神。贴门神的目的,是为了驱鬼避邪,禳灾迎福。门神信仰,始自先秦。后世道教将门神纳入自己的神仙谱系中,属道教俗神。汉代时指神荼、郁垒;唐代以后指秦琼(字叔宝)、尉迟恭(字敬德)。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患病不愈,寝殿门晚上鬼魅呼号,抛砖掷瓦,夜不能寐。唐太宗将此事告知群臣,秦琼上殿奏道:臣愿与敬德戎装站立门外来保护陛下。太宗同意了,这一夜果然没有惊扰。于是便命画工画二人英武之形,挂在宫门左右,邪祟遂息。后来渐渐传到民间,成为门神。


1987年,北京市内的白云观,在春节期间,与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局、文物局等单位,依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七五”期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措施》中“举办传统庙会、民俗节庆等旅游娱乐活动”的要求,于白云观内外联合举办了“白云观民俗迎春会”。仅从庙会名称看,便反映了当代道教与的密切关系及适应性。北京市副市长陈吴苏为迎春会剪了彩,并游览了迎春会。1988年春节,阿沛·阿旺晋美副委员长、北京市张百发副市长等领导也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白云观民俗迎春会。

白云观民俗迎春会在保持传统庙会固有特色香客敬香拜神、道士做迎春祈福道场等宗教活动的同时,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如:表演京剧、曲艺、花会,设儿童乐园玩投球机、弹子机等现代游乐器械等等。

迎春会自1987年举办以来,至今一直没有中断,其会期几乎约定俗成——大年初一至初六。1996年,集现代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的第十届白云观民俗迎春会,还举行了庆典剪彩仪式。这次迎春会的醒目标语是:千年古观逢盛世,十届庙会迎新春”;吉祥语是:“欢乐、祥和、平安”。庙会中,三台喜气洋洋的好戏,使观众大饱眼福:京剧、曲艺、花会的表演各具特色,不仅在创作和编排形式有新的突破,而且整台演出以传统和现代剧目为主体,内容健康、活泼、欢快,充满了欢乐。

为了使白云观民俗迎春会办得更加具有时代特色,西城区文化、文物局和西城区集邮协会联合发行了《第十届白云观民俗迎春会纪念封》一套(1000枚),极富收藏意义。同时,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导第十届“迎春会”盛况,金利图片社、西城区文化、文物局、长城摄协会,还联合举办了“白云观民俗迎春会摄影大赛”。

迎春会期间,还特地举办了接待西客站建设工人、劳模、教育科技人员、解放军战士、老干部、残疾人为主的慰问专场活动。

每逢迎春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及首都各大报对迎春会盛况均有报道。

十年来,参观白云观民俗迎春会的人数已由1987年的11.8万人次增加到32.5万人次,增加近2倍,迎春会丰富了首都人民的节日文化生活,已成为北京地区春节期间颇有影响的庙会之一,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从白云观民俗迎春会,可以看到国泰民安、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同时,也可以看到新时期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精神风貌。是人间仙境普天问庆欢乐祥和的一个缩影。

中国春节民俗中的宗教信仰内容十分丰富。人们所礼拜的神抵多始白先秦,后世道教在形成过程中曾广泛地吸收其民间的信仰内容,加以改造后纳入自己的神灵谱系。成为道教崇拜的尊神或俗神,如灶君、门神、三官、财神,等等。是故,完全应该说,春节民俗活动中所祭把的诸神,均为道教之神。换言之,春节民俗中的宗教信仰,便是道教信仰。仅以春节民俗中信仰风俗,便可以感到,鲁讯先生认为“中国的根抵全在道教”这一结论确实是意味深长的;同时,也可知道道教对中国社会民俗的影响是深刻的。这些信仰风俗在留传的历史过程中,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演变,成为更加健康向上的大众民俗文化,为社会服务。由此可见,土生土长于中国文化土壤的道教与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及适应性。吸取道教精华,对我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慈心代放生中心 慈心代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