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永安水库代代放生乌龟的地方,张同标:论武昌莲溪寺东吴永安五年佛像的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02-04 浏览:801次

一、代放生鱼的必念口诀

1、二十多年前,阮荣春教授主持研究的“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首次向世人展示了长江沿线的汉晋佛教造像。阮教授认为:近年来,中国南方的长江沿线已发现有大批早期佛教造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并在同时期的日本古坟中也发现有十多件类似的佛像造像器物。从造像风格分析,主要是受中印度秣菟罗造像流派的影响所致。可以看出,东汉、西晋之间,从中印度经长江流域到日本,存在着一条早期佛教造像的南方传播系统。这些造像中有纪年的三十余例,多集中在公元320年以前,而当时的北方,最早的敦煌石窟尚未开凿,而且没有发现一例佛像作品,由此可以表明,佛教造像是先兴起于南方而后弘盛于北方的①。近年来发现的“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纪年佛像②,把中国佛像出现的时间上推至东汉中期,也为编定印度佛教造像的早期历史框架提供了重要的编年座标。

2、对于长江中下游的佛教造像来说,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武昌莲溪寺东吴永安五年(公元262年)纪年墓中发现的鎏金铜带饰佛教造像。1959年发表的简报描述该佛像:“鎏金器物附件形似杏叶,表面刻画有佛像。”该墓还出土了“永安五年,丹阳石城校尉彭庐,年五十九居沙羡县界”铭文铅券③。这件长约5cm衣带饰是墓主生前的实用制品,其制作年代可能比永安五年更早一些,粗略地把这件铜带饰确定为永安五年,大体是恰当的。这时,中国的第一位僧人朱士行出家已经两年。自造像被报道以来,有许多研究者注意到这件造像。对造像是佛陀或是菩萨的尊格属性进行了讨论,或者对造像的域外渊源和传播途径进行推测。这件造像曾经是中国最早的纪年造像,虽然后来被延光四年摇钱树佛像所替代,但仍然是极少量的早期纪年造像之其价值是毋庸讳言的。

3、北京大学的宿白教授,曾指出这件莲溪寺造像,“肯定是佛像”,“这样的佛像与当时中原地区出现的形态、衣饰以及端正的坐式很不相同,却与印度支那南端金瓯角1—2世纪的奥高遗址所出的小铜佛有相似处。因此,我们估计它可能是从南海方面传来的型制”④。阮荣春教授把两个或多个地区同时输入佛教造像称之为“多中心波动式”⑤,并对佛教造像海路传播和交趾佛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我们认为,莲溪寺造像明显缺乏与四川早期佛像的联系,考虑到汉晋佛像可能存在着两种系统和多种传入可能性,理应重视与南方海路的关系。著名的康僧会就是从海路来到交趾,然后进入东吴境内的。他“以吴赤乌十年,初达建邺,营立茅茨,设像行道”(《高僧传》卷一本传),其时略早于莲溪寺造像的铸造时期,也说明他“设像行道”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佛教信仰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史实,说明吴地造像与南方海路联系甚密。虽然武昌莲溪寺这种类型的佛像,中国仅知这一例,古印度和东南亚尚待进一步调查,但这尊佛像与南方交趾和海路入传有关,却是应该积极予以考虑的。

4、南方海路交趾道传入的佛教造像,与滇缅道传至四川的汉晋造像相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增加了佛像的莲花座。莲花座,是长江中下游汉晋佛教造像的重要特征。

5、莲溪寺造像可能是中国首次出现的带有莲花座的佛教造像,至少也是有明确纪年的首例。其他的魂瓶或铜镜上的佛像虽然也有莲花座,但其时代一般都晚于这件莲溪寺造像。截止于西晋末年魂瓶逐渐消失为止,长江中下游的莲花座佛像流行了50年左右的时间(公元262—。

6、本文对以往多被忽略的莲花座予以特别的关注,认为:在古印度,莲花座,首先与拉克希米和梵天两类印度教神像有关,后来被引入佛教,虽然始于三世纪中后期,但流行时期可能要晚至四世纪。与莲溪寺造像可能是经南海输入中国的,其原型应该是“舍卫城大神变造像系统”的雏形,大神变造像自五世纪起开始盛行,由莲溪寺造像可以证明其兴起时期应当早至三世纪。中国汉晋时期独立出现的莲花图像,与莲花座不同,既没有明确的佛教属性,其命名也多有望文生义之嫌,不能作为研究早期佛教的证据。

7、本文建议莲花与莲花座分开来讨论,认为两者在中印两国的早期图像中不宜混为一谈。以后世的像例而言,无论莲花或是莲花座,都是佛教的象征,但早期造像则未必如此。古印度早期各类造像,我们发现:在印度教系统的造像中,较早出现的甘迦拉克希米(Gaja-Lakshmi),她站在莲花座上。其后出现的是梵天造像。观世音菩萨或者莲花手菩萨,手执长茎莲花,莲花从观音脚边长出,一直伸到肩部(由于目前难以确定早期造像的流行时间,姑且暂时搁置)。前者的两种印度教神像以莲花为座,而佛教的观音菩萨是手执莲花,两者并非一回事,所以本文把莲花与莲花座分开来讨论。前者出现的时间很早,后者出现时间并不很早,两者并非同时出现,所以,探讨莲花座与佛教造像的联系,也得把莲花与莲花座分开来讨论。

8、这里先专门讨论甘迦拉克希米(Gaja-Lakshmi),有三个原因:第这是古印度最初出现的带有莲花座的造像,第这也是最早被引入佛教用以装饰窣堵波的典型造像之第常有论者以为这是表示佛母摩耶夫人或佛陀初诞的形象。

9、在印度的巴尔胡特、桑奇,有许多浮雕表现了女性神站在莲花座上。有时,这位女性神的两侧还各有一头大象,象鼻子卷起水罐为她灌水洗浴,这就是当时极普遍的雕刻主题,称之为“甘迦拉克希米”(Gaja-Lakshmi)。Gaja是大象,Lakshmi是吉祥天女的名号。当巴尔胡特和桑奇在普遍雕刻这个主题的时候,佛像还没有出现,或者是佛像刚刚出现的最初一瞬。因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当莲花座最初出现在雕刻图像中的时候,莲花座仅仅与印度教神系造像的一部分,与佛教无关。这就如同那伽龙王、药叉、药叉女造像大量出现在窣堵波一样,我们可以说佛教引入了这些民间俗神,却不能说这些民间俗神等同于佛教尊神。对于见惯了中国佛教造像的国人来说,往往下意识地毫不迟疑地把莲花与佛教等同起来,并不会意识到其中有什么不妥之处。而事实上,在古印度,尽管佛教对莲花赋予了极大的赞美,但在佛像兴起之时,莲花座却是与佛像无关的。那么,这就很自然使我们想到:中国汉晋时代的单独表现的莲花图案,是不是一定与佛教有关?

10、这里,我们引用德国学者齐默尔·海因里希(HeinrichZimmer)的议论:“梵文中‘莲花’一词,kamala和padma,当带有阴性长a尾音时,意思是栖居莲荷中的女神:迦摩罗(kamala)、帕特摩(padma)。她与世界创造者和庇护者毗湿奴的佳配吉祥天女拉克希米是等同划一的。她是运气、昌盛和好命运的化身。她司管着土地的丰产和水份以及地球子宫中的宝石和贵重金属,并被表现成站在莲花之上,就像其他神祇站在他们的动物或交通工具上一样,正如公牛南迪是湿婆神性本质的动物符号、雄野鹅是婆罗门的代表一样,莲花则是吉祥天女拉克希米女神的植物符号”。

二、杭州在哪里买鱼代放生最好

1、又云:涉及这一女神的最早的文学资料是所谓“室利苏克陀”(sri-sukta)赞美诗,是附加在《梨俱吠陀》古代文集增补部分的短小的晚期诗行,诗文中称女神为“莲花的持掌者,或莲花手”(padmini),“站在莲花上的人”(padmesthita),“莲花色”(padmavarra)、“莲花生”(padmasambhava)。她亦被誉称为“粪肥的拥有者”(karisini);因为她是印度本土农业中水稻生长的女守护神,这里稻谷种植在泥土和灌了水的田地里。她又是土壤丰产女神,而丰产又来自于水,并且她还赐予“财富、奶牛、马和奴隶”。为此,她又是昌盛和富足女神。她“戴配金银花环”,而且是辉煌壮丽的特别化身,赐人声望(kirtti)和成功(riddhi),并允诺兴盛和长寿、健康及子孙。她生就着莲花一样的眼睛(padmaksi),眼长怡如盛开的莲花瓣(padmadalayataksi),大腿象莲荷一般(padma-uru),有一张莲花脸(padmanana),寓于莲花中(sarasijanilaya),很是喜爱莲花(padmapriga),并手持莲花(padmahasta)。她也是“大地女神”(ksamadevi)和“所有造物之母”(prajanambhavasimata)。她“从大象的吹号中获得愉悦”(hastinadapramodini)。最后,她还是毗湿奴所钟爱的王后——配偶(harivallabha,visnupatni)。⑥

2、以上的征引,可以作为我们特别关注甘迦拉克希米(Gaja-Lakshmi)并且说明莲花座与佛教无关的注脚。我们相信,在信奉拉克希米的古印度人看来,莲花完全可以成为女神所寓示的全部美意吉兆的象征,也就是说,莲花是丰产的象征、昌盛的象征、富足的象征,等等。而且,我们能感觉到,“莲花的持掌者,或莲花手”(padmini/padmapani),是“观世音菩萨”(avalokitesvara)的另一个名称,古印度观音造像,以手持长茎莲花者最为常见。观音与拉克希米,两者之间一定有密切的关系⑦,尽管本文目前还无法给出准确的回答。

3、自古道: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多古刹,名山以旖旎的自然风光取胜,古刹则以浓厚的宗教文化积淀见长,为名山增添了人文色彩。故游山玩水少不了逛庙。

4、中国的庙宇无论大小,在山门、廊柱、殿内立柱,直至神龛左右无不张挂一副副对联、联语,或直接题刻在柱子上,或刻在木板、竹筒上张挂,最简单的便是书写在红纸上张贴着,对寺庙来说,对联是不可或缺的。对联是庙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中国寺庙跟外国的教堂或清真寺的一大区别。纵观庙宇对联,其内容或颂扬了神灵的威严、崇高和灵异,或概括了名山古刹的秀丽风光和源流渊薮,或警示人生处世,其中以后两类最有观赏价值。这便是庙宇对联有别于其他对联的地方。当你饱览了湖光山色、名寺古刹之后千万不要忽略欣赏其中的对联,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领略其中的精髓,甚至可以让你悟出人生的真谛。有些对联出自名家之手,还是书法艺术与雕刻艺术完美的结晶,赏联令人获益匪浅。

5、永安市地处福建中部偏西,境内多奇山异水,正如旧县志所云:“永安山水奇秀,甲于七邑。”“然幅员二百里中,其峰峦窟穴之奇,涧壑湍泉之胜,固卓有可纪者。”永安山水美,寺庙也多,虽然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永安的古寺庙至今多已废圮,但出于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崇拜的需要,许多寺庙屡毁屡建,虽然没有可以名扬外邑的大刹名寺,但大小庙宇也是星罗棋布,五花八门的神灵各驻其中。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是不是也可以说,庙不在大,有求必应则盛?永安有数百处大小寺庵宫庙,朝拜者甚众,寺庙对联也是洋洋大观,虽没有绝对妙联,但其中也不乏佳句警语。

6、”云影天光百尺寒潭明祖意,岩花涧水千秋宝塔示禅机”。这是一副镌刻在云岩寺天王殿前石柱上的对联。云岩寺是永安目前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位于下渡村的下渡潭边凌霄塔(亦称北塔)下,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原名云半庵,由于创建云半庵的智舣和尚颇有才情,不仅精通书画,也雅善诗词,一个云半庵被他拾掇得花园一般,时人誉称“溪山第一”,是骚人墨客常游之处。因20世纪50年代有高僧园彻法师自苏州来此驻锡,留下了“云又了浮生未了,心印寒潭共月明”的词句,故改名云岩寺。后毁于”文革”。

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云岩寺得以重建,并成为永安首批对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现已建成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慈云阁、地藏王殿、钟鼓楼、法堂、归西堂、海会塔、僧舍楼等建筑5000余平方米。云岩寺是永安佛教徒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此联首冠“云岩”两字,不仅写出了云岩寺左倚北塔,面俯燕江的绮丽风光,更与佛门禅意融为一体,十分妥贴,是一副不错的冠头对。天王殿前另一副对联也值得回味:”尘后清虚鸟聚云岸如听法,世中幻梦龙参岩涧若知禅”,此联则句中嵌入了“云岩”两字。大雄宝殿高处的慈云阁供奉一尊千手观音,站在阁前放眼望去,城北高楼尽收眼底,蓝天碧水熠熠生辉,碧绿的燕江在此绕个大弯缓缓向北流去,阁中一联写出了此处意境:“千江有水千江绿,万里无云万里天”,此联平仄合律,但以千江对万里略失和谐,不过读来仍让人觉得意境深远。

8、崇福寺位于大湖镇的寿春岩下,建有大雄宝殿、佛法堂、五观堂、佛堂、客堂、斋堂、僧堂等建筑。大雄宝殿内两侧的千佛龛最有特色。大雄宝殿前的廊柱上刻有两副对联,其“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边犹如虚空”,此联为弘一法师所撰,如来和普贤均为华严三圣中的二圣,此联言简意赅,道出了佛法无边、万事皆空的佛家思想:其“得一向意勤求佛道,说微妙法利益众生”,这是集《华严经》中的经句而成,(华严经》是佛教华严宗的重要经典,此二联放在大雄宝殿前是再合适不过了。

9、唐王庙是唐田王李肃的庙食,始建于唐贞元二年(786年),原庙位于永安城南,是永安最早建的庙宇之明清两代曾多次修建扩建,并曾历火灾三次,周围民居皆成瓦砾,而唐王庙却安然无恙,于是百姓愈信唐田王灵显。唐田王李肃,在唐朝建中年间率兵入闽平叛,战死于临汀浮流口(永安置县前曾设浮流巡检司),永安百姓悯其忠勇,将他埋葬并建一小庙祀之。贞元十五年(799年)李肃被朝廷封为“孚佑广烈王”。随之唐王庙也不断扩建,据说唐田王曾多次显灵,保护了永安百姓免遭涂炭,百姓便把他看作永安城的保护神。该庙于“文革”中被毁,直至90年代才由部分民众倡捐重建。永安市区有两处唐田王庙,一处在燕东康平新村对面,叫唐田王庙,另一处在燕南朱厝岭(南塔四村附近),叫唐王庙,以唐王庙的规模较大,主要建筑尽量按原庙规格重建。唐王庙正殿的立柱上刻有两副对联:“一心忠节山河见,千古精神日月光”、“直将义胆寒牛寇,长驻英风护燕江”,此两联不知何人所题,亦不知撰于哪朝哪代,但老人们都说自知道唐王庙就知道有这两副对联。每联虽仅七字,却表达了李肃面对敌寇不畏牺牲、英勇杀敌直至战死的英雄气概。他的精神不朽,千百年来受到百姓的称赞和敬仰,

10、这也说明了只要为百姓的利益作出了牺牲,百姓便会把他

黄梅永安水库代代放生乌龟的地方,张同标:论武昌莲溪寺东吴永安五年佛像的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慈心代放生中心 慈心代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