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病前放生可以吗,「带新业」可以往生吗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10-22 浏览:507次

一、放生都用什么鱼

1、请问法师,“带新业”可以往生吗?

2、关于这个问题,原来在八十年代有些人曾有个观点,认为净土法门一定要消业才能往生,带业不能往生。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3、净土法门的胜异方便就在于“带业往生”。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无量劫以来,由贪瞋痴,鼓动身口意,造作的恶业无量无边。如果这个恶业有体相的话,尽虚空都容纳不了,我们又怎么能够消得了呢?

4、如果说念佛法门一定要消业才能往生,那就谈不上是慈悲至极的法门了。这个易行道,也就成了难行道了。

5、生死的苦海那么漫长无边际,如果要消尽业障才能往生就等于要我们自己游过去了;自己游过去,那么就不是乘阿弥陀佛大愿船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净土法门一定是能够带业往生。

6、但紧接着又有人说,“带业往生是可以,然而只能带旧业,不能带新业”。这句话好像听过去有道理,实际上完全不正确。

7、何以故呢?因为我们只是凡夫众生,即便信了佛,即便念佛,可我们还是在造业,举心动念都是业啊。我们一天到晚所有的念头,都是业啊,念念都能成形,念念都在轮转啊。

8、试问我们一天有多少时间是把念头放在佛号上?多少时间放在五欲六尘的贪瞋痴慢疑上?每天的心理不是都在造业吗?念头上的业甚至还直接表现在行为当中,所以怎么能说一个人信佛之后能不造新业呢?肯定是有新业的。

9、但是阿弥陀佛慈悲就慈悲在这里,净土法门殊胜就殊胜在这里:在这个造新业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还能够对阿弥陀佛产生深信切愿,还能够在无边的烦恼里面有持名念佛这条白道,就能决定往生!这是从理体的本质上来说的。

10、但是从事相上我们不能说“既然能带新业往生,我就放心大胆地去造业”,那样是不可以的!

二、可以放生的淡水鱼

1、我们念佛行人一定要在行为当中努力做到净业三福,要尽量跟阿弥陀佛的身口意三业趋近,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持戒。

2、当然末法凡夫众生的烦恼习气很重,持戒未必能持得清净,但是态度上一定要朝这方面努力去做。

3、这样我们也不要担心所谓的旧业新业,一切新业旧业,自性本空。我们能念的心恳切,所念的名号真实,两个真实加在一起,就好像飞机到云层上面去了,就是另外一个境界。所以不要担心这些问题,信愿持名是关键!

4、欢迎大家继续收看“三乘菩提概说”。这几个讲次,我们是要跟大家谈五蕴。

5、我们之前约略讲过五蕴,为什么要谈五蕴呢,这里再稍微给大家复习一下。之所以要谈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项内容,最主要是希望让大家透过这个五项内容,更精确掌握什么叫作“我”;如果我们一旦掌握了什么叫作我之后,我们就有机会能够真正的对治烦恼、减轻烦恼,或是到最后究竟解脱于烦恼。所以对于这个五项内容,我们在了解的时候,除了要了解每一项的意思是什么之外,并且最好各位观众在听的时候,听了之后最好能够自己反覆的思惟:我们是不是有执着在五蕴里面的任何一蕴,然后把这个其中的任何一蕴当成是自己最宝爱的,乃至于说念念都执持不忘?甚至把五蕴中的任何一项,把它当作是我们接下来的修行应该追求的目标,那这个就是刚好跟佛陀所开示的背道而驰了。所以,我们要建立的就是说:五蕴的内涵,每一个蕴,当各位了解它的意思之后,应该要思惟每一个蕴它本身是如何的虚妄不实,不值得我们把所有修行的法身慧命全部都放在这里。所以这是要先跟大家说的。

6、上次我们谈到了,跟大家解说了色蕴。接下来,我们也是要想办法跟大家解释受蕴。当然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可能用比较直接简单的方式跟大家说明。

7、首先,受蕴的这个“受”这个字,我们说最直接最简单的解释跟理解就是,它是感受。那往往我们不妨看看,我们所看到的许许多多世间的人,其实大家都常常会讲说:什么样才是人生呢?比方说我们会经历过一些时刻,那这个时刻呢,特别让我们觉得说舒畅快意。比方说,我们也曾经看过一个人说,当然那个是一般的,我们说是一般闲聊的场合,有些人就是说:什么才是人生呢?只要是这个工作做完了,没有太大的这个困扰;并且做完了之后,能够舒舒服服的在公园里面摆一张躺椅,然后并且能够口中能够喝着很好喝的饮料,然后看着夕阳,这个就是他认为说,这个就是他人生追求的目标了!所以像这类型呢,这类型的其实就是在追求,我们说比方说面对境界的时候,有一些舒畅、有一些快意的这些感受。除了这些感受之外,其实有更多的人,在谈到人生的时候,往往许多人会说:什么是人生呢?人生就是由许多我们说许多感动的时刻,所串连起来的,叫作人生。所以,这样子的说法不外乎是,就是把人生的许多许多比较具有深刻感动的回忆,把它当成是人生的一个指标,甚至当成说人生最珍贵的部分。

去看病前放生可以吗,「带新业」可以往生吗

8、当然这些部分,对于许许多多人来讲,看起来我们许多的人似乎都是为了这些感受而活着;当然对于许多世间的人来讲,我们说当大家面对世间的困苦的时候,没有接触到佛法,不知道有更深更高更广更美妙的境界的时候,把这些片刻的这些感受当作是生活人生的整个目的,那当然也是无可厚非。不过既然我们要谈的话,我们上次跟大家说,我们跟大家谈的五蕴之中的一个受蕴,我们就直接要跟大家说,受蕴到底是什么回事。

9、前面我们所说的这些感受,它本来就是摄属于受蕴。我们如果更精确的来讲,受本身就是领纳境界的意思。如果我们从佛教的观点来切入的话,我们说还有五种感官的受。比方说我们的眼睛,当我们眼睛接触到了、看到了什么样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这些状况的时候,我们会有生起的感受,眼睛方面的感受;那同样的,耳朵这个感官,当它听到了什么声音之后,同样相应的也会有相应于耳朵方面的感受。所以,从五种感官来讲,也就是从眼睛、鼻子、耳朵、舌头跟我们的身体,这五种我们对外界接触的感官机制来讲,这个五个感官,分别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

10、又譬如说,更细一点来讲,各位可能在有一些、特别是大乘法的佛教的书籍里面,会看到所谓的意根。因为我们刚才谈的眼、耳、鼻、舌、身这个五项的感官机制,是我们一般在我们的色身,在我们的身体的外表上面,我们就已经有感到,有能够觉知到这五种感官的机制。可是有另外一种在佛教里面谈到的,这个部分在佛教里面是跟我们前面讲的眼、耳、鼻、舌、身列在一起,变成是五根之外的另外一个根,是所谓的意根。然而,意根却跟我们所谈的感官机制不一样,意根纯粹是心法。这个意根其实是确实存在的一项心理的作用,祂不同于我们现在一切的世间的人所了知的,关于我们一般接触的心理作用。比方说我们所知道的心理作用,所有的心理作用,不管是意识、细意识、极意识、潜意识,其实这一些意识,在一般人所能够理解、所能够掌握的范畴的话,他们都是还在于我们所划归的意识的范围。然而,如果您将来能够深入大乘佛法修习之后,您就知道,除了意识之外,其实意识的本源是由于意根而来,是由于意根的种种作意使然,所以我们才会生起意识。所以,意根相较于意识来讲,是一个更根本的心识。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慈心代放生中心 慈心代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