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对后代的影响,祖坟风水有何影响,祖坟真影响后人吗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9-01 浏览:220次

一、上海徐汇放生地点

1、关于坟墓风水问题:大地无言看气势,除了看外在气势,还要看内在气势。外在气势只是形,内在气势才是质。

2、顺便牵涉的一个问题是,坟墓风水!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心向”问题。什么人,欣赏什么样的地形,为什么会使用上的是这样的地形,而不是其它的地形,完全可以折射出其人的“心向”在用事和教育后代的问题上的成功与否!所以风水没有“先验性”,但有“后验性”。也就说:不管是什么人,只要用到那种所谓风水宝地,就能永保荣华富贵,回答是绝对否定的。但是,只要是心向到位的人,就是自然地理风水用事差一点,也能走向荣华。关健是“心向”,心向决定成败。这个古今同理。坟墓风水不能决定后代的成败,但可以检验其后代成败的某些特征。

3、关于祖坟风水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有风水吗?回答是肯定的——有。能决定一切吗?回答是否定的——不可能。顺其自然,事在人为。过去的事已经过去,形成事实的事项是不能逆转,关健是正确面向未来,在今后的自然、社会活动中,保持清醒,不犯糊涂。

4、由墓葬风水的联想是,一个人欣赏什么?喜好什么?如何欣赏、喜好,与一个人的“心向”有关,也能透过这种心理演变,解析出其人潜在的内质,风水能看出某种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也可以改造潜在的某些内质。现实的特征是某种特定的成功,也许就是渊于某一微小观念的萌发。但风水不能代替一切,风水改造力度仅仅在于作用于其心理活动,能否实现最终决定于行为人个人的悟性和努力。

5、心术正,风水从优;心术不正,难为风水,好地变绝地。

6、心术正派,总是赢家。心胸太窄,过于自私自利,风水做不好。见于历史上风水书记载的事实是:某地一富有人家,延请风水师傅择地建房,找到一处文昌能出文人的风水宝地,风水师傅说:此处修房,必出文人,如果是修学校,必能出更多文人。那人回答:那我就不修屋,修学校,让地方周围出更多的文人,于是就在选择的地盘上建起了学校,延请老师开蒙讲学,学校办成功后,首先考中进士的还是他家的后代。这个学校是建校以后,近千年来,经常有人“高中”,延续到现在还是全国优等学校。

7、弟子普兰,师父吉祥,我爷爷在困锦州时候牺牲了,当时战乱墓地不详了,后来父亲在家给爷爷建了空墓,这样的墓地对爷爷及后代有影响么?

8、如果从民间来讲,他没有往生他还是孤魂野鬼,或者他的灵魂还和战友在当地战争纪念碑那里。这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讲。但是我们学佛了,了解了事实真相之后,我们都知道人是有灵魂的,人死了不是如灯灭。正因为有灵魂,所以我们才害怕给祖辈先人建了空墓对我们会有影响。可是,现在我们学佛了,我们每天所做的功德,所念的佛号,完全都回向给他,他的灵魂就能得到超拔,就像当年的关公,被人斩了首级,尸首分家,头和尸体分家了,从三国到唐朝,智者大师年代的时候,他还是带着身边的这些将士在天空叫“还我头来,还我头来,”智者大师在定中看到他以后,给他讲法,为什么你的头没有?虽然你很忠心,但你忠谁呢?你忠的是一个人,你没有忠于宇宙的真理,宇宙的真理是什么?宇宙的真理就是大道规律。宇宙大道的规律是什么?就是空、不空、空不空。就是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诸受皆苦、涅槃寂静。给他讲了这些之后,关公马上觉悟,发愿护持所有道场,用他的威神力,成为佛教大护法,觉悟了。他找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他的头又回来了,成为了护持道场的伽蓝菩萨。联系到你爷爷的事,如果你每天把念经的功德所有的功德回向给他,他也一定会因此受益,往生净土,护国护民的,所以现在你要做的就是用佛法来救度你爷爷。

9、佛教是一种宗教,但它在一定意义上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和中国儒家文化相齐名的东方哲学文化。概括起来说,佛教文化的思想核心主要有四条基本原理,在佛教里也被称为四条高尚箴言(theFourNobleTruths):Dukkha箴言(人的苦难)、Tanha箴言(人的欲望)、Nirvana箴言(苦难中的涅槃)和Magga箴言(摆脱苦难的路径),这四条箴言在我国则被称为苦、集、灭、道“四圣谛”(“谛”即真理的意思)。从佛教文化的影响地域来看,当代佛教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原发地而扩大到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并且在欧洲、大洋洲和北美等地也有相当影响。而从它的影响领域来看,佛教的一些精神思想正逐渐渗透进文学、艺术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个现代学科领域,尤其是在当代的心理学领域,佛教文化正表现出相当的影响力。因此,探求佛教文化在当代心理学中的生存状况,寻找心理学视野下的真实佛教就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10、在思想层面,佛教正以一种哲学的方式影响着当代心理学的发展。

二、自己生日放生如何回向别人

1、所谓哲学的影响方式就是说,佛教特定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本身在当代心理学中并不多见,但其支撑活动方式、活动内容的原思想却成为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内涵。

2、佛教提倡人类要过有意义的生活,要在生活中追求四大美德:善行、同情、快乐和宁静。而要获得这四大美德,佛教要求人们必须通过“放弃伤害生命(不杀生),放弃那些不应得到而得到的东西(如通过偷盗、欺骗等获得的东西),放弃用不当行为来追求快乐,放弃说假话或谎言、放弃通过不当途径来使自己处于非理性状态(如酗酒或吸毒)”。在这一点上,当代心理学和古老的东方佛教哲学文化有着很大的契合。

3、心理学自从1879年从哲学中独立之后,就一直存在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精神的发展倾向。主流心理学主要表现出典型的科学主义精神倾向,其在实验心理学方面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科学主义精神倾向心理学信奉物理语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科学语言,强调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要把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作为心理学发展的效仿榜样。人文主义精神倾向心理学是一种非主流心理学,其在教育、临床心理学等领域应用得比较广泛,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历史性、文化性和价值性。而从当代来看,不管是科学主义精神的心理学还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心理学,它们都接受了这样一种信念:心理学必须要把人类的生活幸福作为自己的价值核心。心理学要提倡为人类的快乐和意义提供技术支持,要贴近生活、深入大众、直面人生和服务社会,心理学工作者要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放弃正义、幸福、理想和期望等的追求,要以帮助普通人追求最大的人生幸福为自己的根本职责。也就是说,当代心理学非常强调心理学研究应该是有良心和有幸福目的的,心理学不能仅仅只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操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借助于对佛教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当代心理学似乎正在融合传统心理学的科学主义精神倾向和人文主义精神倾向之间的这种长期对立。

4、佛教的第三大箴言是Nirvana箴言(灭谛),也即是关于涅槃。佛教认为人类产生各种苦难的原因就在于有太多的世俗欲望,因此要想摆脱这些苦难,人类就要想办法来断灭这些苦难产生的原因,从而才能结束这种苦难,为此佛教提出了涅槃的思想。涅槃就是指改变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主要是改变我们自己内心存在的各种欲望(包括减少、缩小直至取消我们内心的各种世俗欲望),从而使我们摆脱苦难而达到无苦的境界。

5、当代心理学也认为,人类生存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生活幸福,而最大的生活幸福应该是一种内心宁静,也就是一种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幸福也许是个体欲望满足之后的一种体验,但当我们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仔细审视我们内心的欲望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欲望实际上超过了我们的真实需要。事实上,正是这种超过了我们真实需要的欲望不仅使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而且还使我们在生活过程中承受着各种心理问题的折磨。因此当代心理学提倡人们要主动改变自己过度的欲望,从而使自己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内心宁静。这里所说的改变欲望和我们过去常说的控制欲望不同,改变欲望是指我们把欲望本身缩小或者取消,这样欲望就不再有力量来驱动我们;而控制欲望则是指欲望本身还在,我们只是运用我们的心理能量把它们压制住,使它们不爆发。如一个人受到了别人的侮辱,他想要发怒,传统心理学就会告诉他可以通过咬紧牙关或握紧拳头来控制住自己的这种消极情绪的爆发,自然这一控制过程要消耗掉他极大的心理能量。而当代心理学则认为当你受到侮辱时应该平静对待,你可以用你的智力、良好的幽默甚至主动的关心来应对他,这一过程不需要人付出太多的心理能量。在这一点上,当代心理学的精神内涵和佛教的教义思想就有了很大的重合,这正应了一句谚语:美好的东西最终都会走到一起来。

放生对后代的影响,祖坟风水有何影响,祖坟真影响后人吗

6、在理论层面,佛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7、上世纪末,由前APA(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先生倡导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运动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⑤,由于它独特的以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良好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个人生活。因此,这场运动一出现就吸引了世人的眼球,并很快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的思想根源也许比较复杂(这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之内),但我们从其兴起的哲学背景中可以明显看到佛教哲学文化的影响。

8、佛教的Dukkha箴言(苦谛)主要是对苦难的分析和理解,佛教认为世俗世界的一切在本质上都是苦难的,人的生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苦难。苦难的大爆发是以战争或自然灾害等方式来出现,但大多数情况下苦难是以一种常见的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如个人的生活不幸、孤独、焦虑、饥饿等。对于这些苦难,人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意义:首先,这个世界的苦难其实就是让人不快乐的事件,世俗中每一个人在面对这些让人不快的事件时都是脆弱的,会暴露出自己天生的一些弱点,也就是会产生长期的或即时的不愉快情绪体验,如愤怒、讨厌、紧张等。其次,佛教强调变化的理念,认为在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永久的,一切都会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苦难或幸福就不会永久是原来的那种状态而有可能随时发生变化,正所谓在一个人死之前永远不要说他是幸福的或是不幸的,因为这还为时过早,这实际上是强调苦难与幸福的轮回。积极心理学在对人类心理问题(类似于佛教所说的苦难)的理解上明显受到佛教轮回思想的影响,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积极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人类既有产生问题的可能,但也有追求卓越的能力,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个体自身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培养和发展过程。因此,在面对问题时,人类除了从问题本身出发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之外,还应把培养自己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作为解决问题的另一条重要途径。西卡森特米哈伊

9、(Csikszentmihalyi,M.)是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发起人,他在他的著作中就曾多次应用佛教的有关涅槃的观点来对心理的福乐状态(flow)和心理的创造性状态加以说明。

10、人类之所以会有苦难,主要是因为人存在本性上的弱点,因此佛教提出了Tanha箴言(集谛)。Tanha箴言认为,从本性上说,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有许多欲望在骚动,这些欲望会使我们处于苦难的境地,并使我们变得脆弱。这些欲望有两种,一种是想获得的欲望——如食物、性、交往和友谊等;另一种是想逃避的欲望——如痛苦、烦恼、伤心等。如果用心理学的术语来具体描述的话,佛教所说的欲望就可以分为三种:第一是基本的生理需要欲望,如食物、水和性等;第二是自我成就需要的欲望,如渴望成功、害怕失败等;第三是社会文化方面的需要,这主要是指人都需要得到社会价值的认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地把他所在社会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使自己产生相应的追求欲望,这就是昆德拉所说的“时代情节”:要跟上时代,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取得所在时代社会的认同。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慈心代放生中心 慈心代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