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护生园,南京大报恩寺供奉佛顶骨舍利(组图)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02-09 浏览:901次

一、福建适合代放生乌龟的地方有哪些

1、菩萨在线江苏讯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和牛首山遗址公园工程项目于9月16日奠基,预计2014年8月前建成主体工程并部分对外开放。位于中华门外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建设将以全面保护遗址原真性、展示出土文物和考古挖掘成果为主。原宋代长干寺地宫上将搭建一个轻质的保护建筑,夜晚可通过灯光展示五色琉璃塔的形象。长干寺地宫内发现的佛教至高圣物——佛顶骨舍利将迎请至“补天阙现双塔”后的江宁牛首山遗址公园建地宫供奉。

2、在大报恩寺原址上建设旨在保护遗址、展示地宫文物、弘扬佛祖精神的遗址公园,就是要更好地弘扬佛法,传承千年佛教文化,再现金陵佛都胜景,使南京佛教文脉永续传承。他表示,南京将以高标准、严要求,精心做好规划、建设、展陈、管理等工作,通过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建设,保护千载佛教圣地,传承城市文化记忆,打造有震撼力的精品文化工程,打造世界级佛教文化展示、交流平台和旅游览胜的重要目的地。

3、据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总经理谢国庆表示,根据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总体设计方案,遗址外围将建设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南京佛教文化博物馆和汉文大藏经博物馆,对遗址核心区进行全面保护。南区定位为文化旅游区,将来还将修复三藏殿遗址,并建设东吴时期的建初寺。

4、牛首山遗址公园是南京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重点文化项目,在项目策划阶段,江宁区邀请了国内外优秀策划团队进行规划设计,形成了以“天阙藏地宫”为核心的规划设计方案,着力打造“生态胜境、文化胜境、休闲胜境”三大胜境。

5、牛首山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补天阙”,修复山体生态,恢复牛首双阙;二是“建地宫”,利用天然矿坑建成地宫,供奉佛顶骨舍利;三是“现双塔”,修建“佛顶塔”,与现有弘觉寺塔相互呼应,再现双塔奇观。

6、在江宁区提供的效果图上看到了即将修建的“佛顶塔”,其紧挨地宫,与弘觉寺塔相邻,仔细看外形,这座“佛顶塔”与历史上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比较相似,同样是九层八面,金碧辉煌。

7、据介绍,“佛顶骨舍利”是经过国家宗教局和中国佛教协会认定的中国佛教三大圣物之也是国家一级文物。根据佛顶骨舍利如法如仪、清静庄严的供奉原则,为早日安奉好佛顶骨舍利,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牛首山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上与大报恩寺的深厚渊源,并经宗教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佛教界和文物界研究同意,确定在牛首山遗址公园内建地宫安奉佛顶骨舍利。

8、画僧石涛与南京的不解之缘

9、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而传统画坛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四王吴恽”、“金陵八家”等名家大师异彩纷呈,石涛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朱明宗室后裔,画艺成就卓著,被誉为清初画坛“四僧”之其创作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

10、石涛(约1642年—1707年以后)为全州人(今属广西),字石涛,号清湘遗人、苦瓜和尚等。他原为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出生时正值晚明风雨飘摇,其父朱亨嘉死于兵乱,幼小的石涛被人保护送入释门,总算免遭祸害。石涛出家后曾经客居武昌,随后浪迹天涯,漂泊数十载。

二、初一能代放生吗

1、早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石涛便来过南京天龙古院作画。5年后,先后驻锡安徽宣城敬亭山麓寺庵,并数赴黄山游历。康熙十七年(1678年)石涛再度叩访金陵,康熙十九年(1680年)寓居城南长干寺一枝阁,大约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前往扬州。

2、明代南京曾是开国京师与陪都,又为南明小朝廷所在地。清代易帜后,这里寓居不少前朝遗民,缅怀故国、反清复明的倾向比较强烈。包括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以及石溪、程正揆等一批名画家,他们遁迹自然,隐居不仕,寄情于翰墨丹青之间,抒怀遣兴,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与生活感受。

南京护生园,南京大报恩寺供奉佛顶骨舍利(组图)

3、石涛寓居南京期间,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参禅修佛、精研书画不辍,足迹遍及钟山、幕府山、雨花台、玄武湖、莫愁湖、周处台、凤凰台、乌衣巷、朝天宫、天界寺等名胜佳境。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个人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尤其在与屈大均、孔尚任、程正揆、戴本孝、龚贤、梅清、汤燕生、黄云等文士画家的切磋中,石涛认真汲取他人的思想见解和艺术风貌,画风趋臻成熟,这也是他绘画生涯的重要转折时期。

4、石涛饱受六朝古都山水、人文灵气的浸润滋养,创作了不少书画诗作。据史料统计,石涛描绘金陵山水的画作就不下三四十幅,包括居住多年的长干里一带的风光等。石涛的画作构图新颖奇僻,笔墨苍劲纵恣、淋漓奔放,气格灵动飘逸、超凡脱俗,极富情感宣泄和个性创造魅力。尽管有些画作已佚,而有的题画诗犹存,依然留给后人诸多怀思与遐想。譬如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清凉台图》画轴,再现了古韵悠悠的清凉胜境。他在该画轴上赋诗题款:“清凉台。薄暮平台独上游,可怜春色静南州。陵松但见阴云合,江水犹涵白日流。故垒鸦归宵寂寂,废园花发思悠悠。兴亡自古成惆怅,莫遣歌声到岭头。清湘遗人极。”该画卷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凄美情愫,既是石涛对故国山河之爱的由衷宣泄,也是对昔日江山风光的真情描绘,金陵的历史文化风貌定格于画中;再如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的《秦淮忆旧》册页(八开)中,石涛忆写了与友人同在秦淮河畔赏梅雅集的情形:“沿溪四十九回折,搜尽秦淮六代奇。雪霁东山谁著屐,风高西壑自成诗。应怜孤琴长年伴,具剩槎矛只几枝。满地落花春未了,酸心如豆耐人思。”六朝的兴衰起落,一直就是文人骚客挥之不去的情结,金陵怀古风尚在承继唐宋之后,清初又迎来了一个高峰期。

5、明末清初一些画家热衷于图绘《金陵八景》、《金陵二十四景》、《金陵四十景》等,石涛也不例外。他除了绘有《金陵十景图》册页,描绘了不少南京郊野情境和赏玩幽趣。如《金陵胜景》册页(十开),诗书画印合璧,第四开图绘的是东南郊青龙山的古银杏树,他在画中尽情咏叹:“插天神护力,捧日露沾襟。偶向空心处,微顶间上音。”第十开绘写的是金陵赏月佳景:“秋月净如洗,秋云几叠长。钟声动林杪,蟋蟀鸣苍傍。将卧忽复起,高吟停复扬。挥毫越纸外,却笑图仓忙。”此外还有丛霄道院、鸡鸣寺、徐府庵古松树、东山等处旖旎风光。匠心独具的石涛于诗意画境中追求金陵山水之魂,以高超娴熟的笔墨技法表现寄托山林的情致逸气,令人沉醉不已,发思古幽情。

6、吉慧长老生于1916年,原籍南京。8岁时,于珠峰寺,依培根大师出家。16岁时受戒于苏州戒幢律寺,拜六净大和尚门下,后在戒幢律寺学习律仪功课。次年去常州天宁寺学戒堂读书,拜戒得、现月、默如、敏智等法师门下学习佛学,同时学习书法。3年后,返回南京,在古林寺就读,亲近唯舟法师,当时韦乘方丈在位。22岁时去上海法藏寺亲近兴慈法师,并在法藏寺常住,担任书法书记、副寺等职。一住即四年,在此期间一心研习书法,与多位名家交流。后遵师命回到珠峰寺管理寺务。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佛学和书法。直到1981年,到南京灵谷寺任维那,次年中国佛学院在南京栖霞寺开办僧伽培训班,被邀任维那、监院等职。1991年1月,应美国纽约观音寺的邀请,受江苏省佛协委派,去美国弘法,当时号称为“江苏佛教协会去海外从事佛教活动的第一人”。次年回国,驻锡栖霞寺,继续研究佛学和书法。多次被海外佛教界邀请,去国外讲经说法,并和他的同学松年长老、隆根长老等进行佛学和书法交流。吉慧长老一生奉行“宽容、善良、淡泊、乐观”的座右铭,虽年近百岁,仍不忘学习,于2006年4月被推举为玄奘寺名誉方丈。

7、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能给我们慈悲开示。早在1926年

8、您即在江宁湖熟珠峰寺出家,可谓童真入道,请您给我们讲述一下您当时的出家和修学因缘。

9、在我很小的时候,由于非常贫穷,没有房子住,就住在一家尼姑庵里面,就跟着师父们学了一些唱念仪轨。后来一位老师父看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出家当和尚。我说愿意,于是就跟着师父去江宁湖熟珠峰寺出家了。出家以后,就在寺庙里面读四书五经。虽然庙里面规矩很严,但是我仍能非常用功地学习。我师父培根法师很慈悲,他每见于此,总是要求我要适当休息。

10、就这样,到了16岁那年,我就独自一人到苏州西园寺去求戒。进得寺院,传戒师父就问是谁送我来的,我说是我一个人来的,完全是自己发心。传戒师父说,你不听师父教诲就来受戒了,举起杨柳条就打。我就改口说是师父叫我来的,传戒师父又说,师父让你来你才来,看来你是不愿意受戒,就又是一鞭。整个戒期当中,经常被师父这样用杨柳条抽打。他主要就是为了打你的野性,把你的野性打掉了,不然你到庙里学不了规矩嘛。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慈心代放生中心 慈心代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