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大般若经》,发现不垢不净的真正奥秘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5-02 浏览:966次

大般若经要义》--无垢与不净之义

文本: 白云禅师

我们继续介绍《大般若经》的 "无垢不净 "单元。

"无垢不净 "这四个字经常出现在佛教徒的口中,甚至有人误解为 "吃了就不会生病"。"无垢不净 "是干净还是不干净?是干净还是不干净?他自己也不知道,但至少知道有不干净的地方。

事实上,"不洁 "一词并不是这样解释的,所以不要误解。"不洁净也不不干净 "是基于世俗法律的相对性。"不洁净也不干净 "是基于世俗法律的相对性。就好像一件衣服,穿的时候是脏的,洗的时候是干净的,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件衣服从制衣厂出来的时候,本来是干净的,后来又干净了。但你有没有想过,当衣服从制衣厂出来时,它本来是干净的,是谁把它弄脏的呢?其实,脏衣服是你穿上的,洗干净的也是你。如果你只盯着 "脏 "和 "干净",你就会忘记你就是那个造成差别的 "我"。如果你对 "我 "和 "干净 "感到困惑,你就会忘记你自己的 "我 "才是区别的根源。"脏 "或 "干净 "与衣服本身无关。一件衣服永远不会说 "我是干净的或我是脏的"。

一件衣服永远不会说 "我是干净的或我是脏的"。这就像饱和与饥饿的问题。谁饿了?如果你问一个人:"你吃饱了吗?你难道不会把自己的饥饱放在一边吗?别人吃饱与否与你有什么关系?如果有人问你:"你吃饱了吗?你会回答:"我没吃饱。你想请我吃顿饭吗?对方可能会认为你有问题。为什么?为什么?因为明尼苏达州南部的人经常用 "你吃了吗?"来打招呼。事实上,"罢 "字是 "饱 "的发音,而 "罢 "字的意思是 "你吃了吗?意思是 "你吃饭了吗"。

这与台湾早期人们打招呼时,能吃饱就不错了有关,所以 "吃饱了吗?这是一种关心的问候;但在现在富裕的环境中,如果你问别人 "吃饱了吗?但在当前富裕的环境中,如果你问一个人 "你吃饱了吗?",他很可能会生气地说:"我这么穷,还吃不饱吗?" 所以这是 "汉字音 "的认知,有很多本省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早期确实把 "罢 "当作 "饱 "的意思,如果用这个词最恰当的话,应该是 如果用现在最恰当的术语,应该是: "啜"、"罢"、"否"?意思是 "你吃了吗?" 如果还用 "你吃饱了吗?",那就错了,因为它没有考虑到现实环境的变化。这个世界的规律是相对的,虽然早期的环境普遍不好,但还是有一些好的环境。如果你用 "吃饱了吗?"来问候一个环境好的人,他同样会不高兴。"现在环境好了,如果你问一个人 "吃饱了吗",岂不是说他的环境不太好吗?这其中的相对性在于,有的环境好,有的环境不好,所以问话的方式应该因人而异,因地而异。让我们来看看世界上相对的 "美丑 "问题,普通人是如何区分它们的呢?中国有句俗话 "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真的有那么美吗?在古代,关于女人的美,也有 "环肥燕瘦 "的说法,相关的两个女人,杨贵妃胖,唐代的审美观认为是美!可现在呢?人稍微胖一点,就赶紧减肥,觉得瘦了才美,这样怎么是美呢?其实,真正的美应该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无所谓胖瘦相对的问题。因为一个人如果不健康,胖了又如何,瘦了又如何?我们看到很多人为了让自己更美,想方设法减肥,饿着肚子,生着病,到头来美在哪里?还有的人把自己折磨得像鬼一样,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美,那也是一种病态。

其实,"不垢不净 "都是人的自我分别,因为世间法讲的是相对性的问题,有不净就有清净,所以,佛陀要提出 "不垢不净 "的超越性视野。如果 "不垢不净 "指的是不脏不净,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从世间法的角度看,人们迷恋女人的美貌和男人的帅气,但从 "清净 "的角度看,难道洁净和美貌中就没有污秽吗?由此可见,人们只看表面。其实,眼睛再漂亮,鼻子再挺拔,不也会有眼屎、鼻屎从鼻子里流出来吗?人们还会认为自己是干净美丽的吗?你会说 "里面很脏,外面看起来很干净 "吗?

就人而言,干净与肮脏,你一定会选择干净的那个,但有时为了喜欢,或者基于某些因素,你可能会不在乎对方的肮脏,但你真的不在乎吗?其实,我是在乎的!比如:一个妈妈,如果自己的孩子拉了大便,会帮他清理一下,甚至会从大小便中检查他的健康状况,作为妈妈,绝对是 "嫌脏不嫌脏",但如果是别人家的孩子,就会有脏和干净的区别。其实,自己的孩子是婴儿,难道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婴儿了吗?为什么我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原来是 "我 "的不同。因此,面对 "脏与净",只要涉及到 "亲 "的关系,就会产生 "不脏不净 "的道理。比如,孩子的大小便,即使随地大小便,母亲也不会生气,会耐心地清理干净,这分明是 "不垢不净 "的意思,但你能说这就是 "不垢不净 "的修养吗?其实,只有面对自己的孩子,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是别人家的孩子,你同样会觉得脏、恶心,尤其是拉在客厅的地毯上;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把自己的 "我 "放进去,认为那是 "我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把自己的 "我 "放进去,认为它是 "我的孩子!"。但这种无所谓的 "垢与净",还是站在人的立场上看,其实还是一种所谓;既然讲 "无所谓",就一定有 "所谓",可见这不是佛教中的 "所谓",而是佛教中的 "所谓"。这不是佛教的 "无垢无净"。那么,什么是佛教的 "无垢无净 "呢?它针对的是人的 "我 "会有 "污 "与 "净 "的分别和执着,当 "我 "与自己发生牵连和密切关系时,"我 "的表现就不会被认为是 "无垢不净",所以它还是比较 "自我中心 "的。因此,它还是比较 "自我 "的。般若经》所说的 "不垢不净",是指不仅自我,而且自我之外的他人也要有同样的情感作用,或者说,彼此产生的 "自我意识 "要能化小为大。认识了 "垢净 "之名后,学佛者该如何面对呢?

如果说 "垢 "是烦恼,"菩提 "是清净,那么 "烦恼 "就是不自在的现象,"菩提 "就是不自在的现象。烦恼 "是不自在的现象,而 "菩提 "则是 "不自在 "的消失和变得自在。如果用 "垢与净 "来比喻烦恼和菩提,是否可以说有 "烦恼 "和 "菩提 "呢?为什么不能呢?因为菩提是从烦恼中显现出来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你能说 "没有烦恼 "和 "没有菩提 "吗?不,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有能力化解烦恼,突破烦恼,不执着于菩提,否则烦恼和菩提对你来说都不再重要,这种 "无所谓 "与前面提到的亲疏关系的 "无所谓 "是不同的。

深入研究《大般若经》,发现不垢不净的真正奥秘

例如,如果 "好 "是纯洁,"坏 "是不纯洁,那么当你看到人们虔诚地拜神拜鬼时,那是 "不纯洁 "还是 "纯洁"?是 "纯"?如果说拜神拜鬼是 "污",那么拜佛拜菩萨就是 "净"?其实,要把握的问题是:"拜神拜鬼 "的是哪一个我?"拜佛拜菩萨 "的 "我 "是哪个 "我"?哪个我是 "拜鬼神 "和 "拜菩萨 "的我?这中间不是有三个不同的自我吗?拜鬼神的自我认为自己是对的,拜佛菩萨的自我也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么到底是谁在分别呢?第三个旁观者,如果他信佛,他就会说拜鬼神的是错的;如果他是拜鬼神的,他不一定认为拜菩萨是对是错;如果他是基督徒,他一定会认为 "你们都是拜偶像的",这中间有多少区别呢?

可见,就 "无垢与不净 "而言--"不 "的境界若要显现,就必须与 "我 "参与其中的时刻相关,如果 "我 "不参与其中,所认识到的 "无垢与纯净 "就一定不是 "无垢"。如果没有 "我 "的参与,它就永远不是 "纯洁 "的。因此,把 "不纯洁 "理解为一切都与 "我 "无关是错误的,因为如果与 "我 "无关,就根本没有 "不纯洁 "和 "纯洁 "之分,自然也就没有 "不纯洁"。如果与 "我 "无关,就没有 "不净 "与 "净 "的区别,自然也就不会有 "不净不净 "的修炼境界。假设 "不净 "是饥,"净 "是饱,把自己的 "我 "放进去,就成了 "我饥"!"我饿了 "就是 "污秽","我饱了 "就是 "纯洁",这就有一个问题:你什么时候饿?什么时候不饿?"不饿 "一定是刚吃完饭,感觉到饱的那一刻;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慢慢消化,不就是感觉到饿的那一刻吗?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会发现,饥饿一定是 "吃 "了之后,才变成 "不饿";吃了之后,好像饱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慢慢消化,又变成了 "不饱"。什么时候 "吃不饱,也不饿 "才会明显呢?也就是说,当这种现象事实上,般若学告诉我们的是,有 "我 "在其中,就有利害关系;没有 "我 "在其中,就没有利害关系。如果你说 "这很重要 "或 "这不重要",并不意味着你知道其中的真相。让我们以衣服为例!如果你穿上一件刚洗过的衣服,它是否显示出 "没有杂质"?如果衣服脏了,原来的洁净不复存在了,是不是 "不洁 "呢?所以,当脏出现时,说明干净已经不存在了--不净;当衣服干净时,说明脏已经消失了--不净。因此,要理解 "不净",就必须联系到 "我 "的参与,"我 "有佛法的义理,它教导你不要只顾执着而忘掉执着。有佛法的义理,它教你不要执着,不要忘记自己的 "我"!

以花盆为例。如果花很美,你一定会喜欢它的颜色、形状或气味,但绝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同样的颜色和气味!因为至少每个人对花的颜色或气味的偏好不尽相同,如果都一样,那岂不是只有一种单一的情感感应功能?少了差异,也就少了行动。没有差异现象,人就不会有差异化了吗?就像日本殖民时期,人们生活得很艰苦,但并不觉得苦。现在环境这么好,应该不苦了,为什么他们还觉得苦呢?为什么还觉得苦呢?现在环境这么好,不应该苦,为什么我们还觉得苦呢?可见,是 "我 "在分化;其实,"乐 "也有 "一时之乐 "和 "长久之乐"。其实,"乐 "中也有 "一时之乐 "和 "长久之乐","苦 "中也有 "一时之苦 "和 "长久之苦",此中有 "无",所以,"不净与净 "只有从相对的角度去认识,才能突破。在认识事物和问题的真相时,必须审视自己的 "我",才能看清 "不垢不净 "的真谛。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慈心代放生中心 慈心代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