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十五代放生的好处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2-12-29 浏览:664次

大约是一九九三年,也就是我三十九岁那一年的某一天,我双踩在桌子上工作,一不小心,桌面倾斜,我不但摔了下来,而且还被倾倒的桌面重击胸部,因而血流不止,紧急送往林口长庚医院治疗。医生说:“石先生,你的右肾脏破裂,除非奇迹出现,否则要把它摘除。”

初一十五代放生的好处

医生为我做紧急处理后,送进加护病房。一位护士为我送药时,喃喃自语:“是哪个医师开的药,怎么用那么好的药?”事后我才知道,主治医师在第一时间用了最好的药为我止血。

我与主治医师素昧平生,他却尽力救我,不免让我想到哥哥心定和尚在佛光山出家,追随星云大师的步代,四处弘法利生,为人服务,真是“一子出家,九族升天”,冥冥之中,我托定和尚的福而受到特别的照顾。

住院四十多天,多亏太太秀惠和岳母郭黄金艺女士细心照料,身体慢慢好转,终于出院。这一年我完全无法工作。在家休养。调养期间,曾经有一位军医好意为我介绍偏方,他说:“石先生!建议你用蚯蚓泡药来喝,肾脏会复原得比较快。”

我当时听了很讶异,可念头一转:“不!即使肾脏坏了,我也不要伤害众生。”后来一位中医教我用冬归、枸杞调理身体,体力因此逐日增长,复原神速,长庚的医师说:“你的肾破裂而能复原,可以说是奇迹。我行医这么多年,还没见过呢。”

至今十多年了,我的身体健康,生活正常,也没有任何不适的后遗症。

佛陀说:凡是爱惜自己生命的人,就不应该杀生。不杀生必能获得无量善法、无量福报。世间上有五种大布施,其中不杀生是最大的布施。所有的功德中,也以不杀生为第一,因为世间一切众生以惜命为第一。不杀生有什么好处呢?不杀生的人不伤害众生生命,众生也不会伤害他,自然无所畏惧,身心安乐,即便单行独游,也无所畏难。好杀生的人即使位极人王,却整日生活在不安恐惧之中。又好杀生的人,众生不喜欢见到他;反之,一切众生都喜欢亲近依附,云端佛学,人缘自然不同,福德因缘也有差别。

佛学经典的结集

佛学经典的结集

佛陀一代教说,透过集众会诵的方式,经大众审定认可后,有系统的编辑成书,垂为典则,称之为“结集”。依佛陀的遗教,佛涅槃后,当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止,故佛陀一代教法的传续,所谓三藏结集,乃为佛涅槃后第一件大事。佛陀说法,因时应地,随机开导,并无一定的形式,而且是以传诵来记忆。时日一久,经过辗转传述背诵,恐有错误或散佚,或为外道邪乱而成异说。因此,为求其持而不失,纯而不滥,将佛陀的教法统一编集,以适合传承的形态,乃佛弟子刻不容缓的事。

根据史料记载,佛史上有多次的结集,佛教历经此数百年的努力,透过四次的结集,不断演绎、增删,三藏圣典始告完备。

一、第一次结集

佛陀入灭的时候,大众哀伤悲痛逾恒,但是六群比丘之一的跋难陀□却欢喜地说:“佛陀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常说:应行是,不应行是;应学是,不应学是。我们今天终于脱离此苦,正可以任意所为,无复拘碍,何必要这样伤心?”大迦叶尊者听了,惊愕不已,唯恐僧团中出现更多破戒比丘,破坏正法流传,因此在佛陀涅槃后的第一个雨安居期,集合五百位大罗汉比丘,由摩揭陀国的阿闍世王护持,于王舍城郊外的七叶窟内进行结集。

  结集之时,由大迦叶主持,“经藏”由阿难诵出,“律藏”则由优婆离分八十次诵出,称为《八十诵律》,此律成为最初的根本律藏,尔后演化出《四分律》、《五分律》等律本。另据《五分律》及《大唐西域记》等记载,第一次结集有富楼那等数千人,因不满大迦叶对戒律的保守作为,所以另辟场所进行内容不同的经、律结集,相对于大迦叶等在七叶窟内的“窟内结集”,称此结集为“窟外结集”。总之,佛教史上第一次的结集,对后世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第二次结集

  佛陀入灭百年前后,西方系统的长老比丘耶舍巡化至东方毗舍离,见跋耆族比丘收受信徒的金银供养,认为有违戒律,双方遂起争执。耶舍不见容于跋耆族比丘,便回西方游说数位名重一时的长老到毗舍离召开辩论大会。参与这次会议的东西方比丘计有七百人,双方各推上座代表共九人担任审查之责。此次争执虽然是因金钱的纳受而起,但讨论的内容却广泛包含跋耆族比丘所提的十项新主张:角盐净;二指净;他聚落净;住处净;随意净;所习净;生和合净;饮闍楼伽净;无缘坐具净;金银净。经双方九位代表审查后,一致评断上述十事违反佛陀的规定,不合律制,称为“十事非法”,大会由此重新审定律藏。

  据南传《岛王统史》记载,东方跋耆族比丘因这次结集会议失败后,心存不平,所以在大会结束后不久,聚集一万比丘另行结集,独自订定律制的内容。佛教僧团因此分裂为倾向严谨保守的西方上座部,与倾向开放进取的东方大众部二大派别。从此,佛教正式进入部派时期。

  三、第三次结集

  佛陀入灭两百多年间,因阿育王奉佛敬僧,引起多达六万的外道来附佛,并混迹在僧团,破法乱教(即所谓“贼住比丘”),使得僧团七年间无法举行布萨。阿育王为挽救此一乱象,乃延请目犍连子帝须共商对策,摈出邪见、破戒的外道沙门,并遴选精通三藏的千名比丘,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于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目犍连子帝须汇整各部派对佛法的诠释异议,由大众讨论,并加以批判,论决正义,并将之编撰集成《论事》一书。

  经典结集至此,经律二藏的内容体裁可算完备,论藏□也初步成型。此《论事》一书对于教法的不同解释,有具体的评论,为后世研究部派佛教的重要典籍。结集后,阿育王敕令目犍连子帝须选派一批优秀的僧伽远至恒河流域以外的地区,以及印度境外各国弘传佛教。

  四、第四次结集

  据《大唐西域记》卷三载,第四次结集是佛陀入灭后四百年间,迦腻色迦王治世,王因“部执不同,无以去惑”,而请益胁尊者,尊者答以:“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弟子部执,师资异论,各据闻见,共为矛盾。”王甚感痛惜,于是在迦湿弥罗集合五百位高僧,推举世友为上首,在胁尊者主持下论释三藏。首造十万诵《优婆提舍论》注释经藏,次作十万颂《毗奈耶毗婆沙论》注释律藏,后造十万颂《阿毗达磨毗婆沙论》注释论藏,共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自此,三藏教义周备无缺。迦腻色迦王以赤铜为牒,镂刻梵文笔录,以石函封缄,建塔珍藏,另以抄本远送各地,广宣流布。此后,大乘经典多用梵语,即源于此次结集。

  除上述印度的四次结集之外,近代以来,仍有数次经典结集:西元一八七一年,缅甸国王敏东召集二千四百名高僧于首都曼德勒举行第五次结集;一九五四年,缅甸佛教又在国家的赞助下,举行第六次结集,邀集斯里兰卡等南传国家与会,对巴利三藏进行严密核校,历时二年,完成《南传大藏经》的汇编。时至今日,佛典结集工作仍积极地在进行,并因应时代需求,与电脑科技结合,不仅更加完善的整理、保存了经藏,也因使用方便,而加速佛法弘化的步伐与范围。总之,经典结集负起了正法弘传之功,实是佛教发展中的一大伟业。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慈心代放生中心 慈心代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