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放生文章精选,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说智慧人生(清净)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08-20 浏览:354次
一、重庆哪个公园可以放生乌龟1、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说智慧人生(清净)2、佛法是建立在世间诸行无常、轮回中无处不苦的基础上的,《地藏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中说,3、“尔时佛告地藏菩萨: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因为我们是迷醉了的众生,追随着性识业力的迁流,见着一切虚伪的外境,不知扰乱了自己清净的本性,反像游鱼得长流水一般地以苦为乐。如此在罗网之中生死轮回不已。我们小时候看到鱼翁用丝网捕鱼,看到鱼在水中被丝网卡住、被鱼翁逮住丧命的情形,让我们不能不为鱼感到哀怜。我们在六尘中时时被妄情积习所伤害,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修学佛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出离轮回,离苦得乐,最终了生脱死。4、学佛并不是要另外去找一处哪里能够让我们心清净的世外桃源,更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摆脱得出种种人世间的因缘纠葛。所谓菩提,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觉性。六祖大师的偈子“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意在教导我们,学佛修行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个当下之念间。我们出离世间的方法,就是要在这因缘相续、本性空幻的世间逐步证悟。应该是让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刻当下的呼吸间努力培养心灵的敏锐与觉醒,尽可能对治习气,专心修持,而不是象许多人误解的那样随着当下这一念被业力习气牵着鼻子走了,达摩祖师有句话即:5、“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我们学佛人应于此中好自存心,念兹在兹,不可存有丝毫偷心和懈怠苟且之念,方为切要。6、学佛首先必须依止善知识。初入佛门时应该深信因果不虚,常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经常观察世间的无常与轮回的痛苦,并且要对佛法具足真实信心: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救度我们,从而发起真正的皈依心。这样才算是真正入了佛门。把这些心念归并到一起,就是发舍离世间的出离心。再进一步,思维一切众生如我一样都在轮回中受苦也都希望离苦得乐;而在无始轮回里面,众生又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于我有无量的恩德。从而由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开始逐渐引发利益一切如母有情的菩提心。由此方是修学大乘佛法之始。学佛修行中,正见是实修的明灯,诸法因缘假有而自性本空的正见是我们修行的保证。以正见为基础,在善知识的教导下,我们应该实践止观,以禅定和智慧觉照的力量打破我们生死的根本障碍——无始无明。从而逐步开启我们般若智慧的大门。7、般若智慧是佛的智慧,由自心而生,当我们心无所求,心不攀缘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时候,般若智慧自然显发。《般若经》云:8、“一切法不信则信般若,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般若智慧虽“美妙”,但不可求,求之不可得。9、般若,即佛性,或如来藏。般若是认识现象的主体,是智慧的源头,是人内在的潜力。般若本身没有色相、没有形状、没有思维形式,所以是空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般若是遇到色相(心理和物质的信息)才起作用的。般若是一种能,一种光明性,能于随机应缘中孕育智慧,产生种种认知、判断和真见。当我们自己的心智不被物欲所蒙蔽、不被成见所障碍及不受情绪所干扰时,般若就流露出透澈的省察力,那就是智慧。10、“智慧”的的确确是人生幸福的秘密钥匙,是永恒快乐的泉源,是人类救苦的灵丹妙药。二、放生还需要选日子吗1、佛教认为般若智慧应该具有四个特征,即“理,陆”、“悲,悯”、2、“正信”与“和平”,缺其或有所偏重,其智慧即非圆满、非真实、不成熟。而高智商往往只是意味他的天赋较好,但不一定具足这四个特征:真实的般若智慧是难能可贵的。3、圆满智慧的第一个特征即“理性”,是因内心的光明照见真理所产生,因此,一个人对“诸法因缘生灭”的世相无所了悟不能算拥有智慧。了悟越多,智慧越高,所以理性越强。处理事务便能合乎般若智慧,能心平气和,不意气用事,不颠三倒不诉诸暴力,不惶惑不安,不以自我为中心。4、《心经》告诉我们要“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如何远离呢?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人打坐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妄想总是不绝如缕的。你越是克制,似乎它越来劲,心很难静下来,因而为此苦恼不已。怎么办呢?5、《心经》告诉我们:从照见五蕴皆空认识到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相,无智无得,心无牵挂,妄想自然就不会有了。6、我们烦恼的根源很大程度个是没有能:“看破,放下”。7、穷人为生命而争,情犹可原,富人为享受而争,颇不应该,钱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没有它固然不行,太多也没有什么好处。所用得当,可以济弱扶贫,造福社会,如果为子孙的衣食而积蓄,说实在的那可能是会害他们。8、名利不可贪。我们之所以好名的原因,就是我执太重,尤其一般人所认识的我,是四大和合的假我,是生灭的,不净的,是八苦的仓库,是生死的根源,我们要想离苦得乐,就应该把这个假我当作一辆破旧的脚踏车,虽然没有经济价值,但是可以利用他作为回家的交通工具,借假修真,就路还家,离苦得乐。倘能作如是观,那么放下就比较容易了。不过想放下,必须先要看破,还要决心放下,才能得到自在。9、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圆觉经云:“当知身心,皆如幻垢。”这是告诉我们看破和放下的妙法。10、在唐朝有位叫懒残的禅者,由于他修行上的造诣远近闻名,有一天,皇上派了使者来请他,此时禅师正在山洞中烤芋头吃,使者宣读了皇上的圣旨,禅师睬也不睬,时值冬天天气很冷,禅师冻得流鼻涕,使者见状,劝禅师擦去鼻涕,禅师说:我没有工夫给俗人揩鼻涕。禅师有首写照自己行持的诗,可见他的潇洒自在。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慈心代放生中心 慈心代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