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哪里是个放生鸡,《福州马尾区志》寺庙祠堂教堂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2-23 浏览:753次

一、北京在哪放生鱼最好

1、《福州马尾区志》寺庙祠堂教堂

2、又名白云般若庵,位于琅岐镇白云山芙蓉峰之巅,面临大海,海拔4米。白云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明代颇为兴盛,清嘉庆、道光年间重修,20世纪80年代多次修葺。寺坐东向西,由大雄宝殿、香积厨、尼众居室等组成,建筑面积693平方米。明状元翁正春撰有《白云庵记》;今山门尚镌其手书对联:“白石嶙峋有仙骨;云峰耸拔无俗尘。”大雄宝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墙上嵌有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和道光年间重修白云寺碑。香积厨内有口“龙泉古井”。寺前有座埋葬着抗日战争期间不愿被日本侵略军凌辱而集体自杀的七位尼姑的坟墓。

3、位于琅岐镇罗钟山东侧,三面山峦环抱,寺前罗溪潺潺,故有“天竺听泉”之说。寺始建于宋代,明时颇兴盛,经清嘉庆、民国年间、1986年三次重修。寺坐西北向东南,由山门、天王殿、韦驮亭、大雄宝殿、观音阁、仙翁殿、伽蓝殿、千手观音殿、法堂等组成,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大殿为风火山墙,面阔三间,进深二间;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天竺寺周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下有九龙洞、九龙潭,环境清幽,引人入胜,古今骚人墨客,吟咏不绝。

4、位于琅岐镇上岐村虎头山南麓,坐东北朝西南。始建于宋末,嘉庆十六年(1811年)翁曾《重修泰山庙》碑称:“岱岳之祖遍宇内,部下二都统,其显赫史册彰彰,宋时康都统显灵兹土,里人祠之。”经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咸丰三年(1853年)、民国时期三次重修。庙周围风火墙,面阔9米,进深5米,占地面积585平方米,抬梁加穿斗式木构架。庙前正门额“厚泽胜景”、“天朝褒祀”、“嘉登泰山庙”,匡门书“赫声”、“濯灵”等石刻均系宋代石刻。庙内建戏台,左右酒楼,戏台顶斗拱藻井、木刻太极八卦、九宫图等;殿上一柱联:“良胥无私情私贿;善政有公道公开。”1996年按原貌重修,是一座保留较为完整的道教建筑。

5、又名南山普陀寺,位于琅岐镇凤窝村南山北麓,元初,凤窝里街始祖陈孟栋创,原为小庵;元至治元年辛酉(1321年)修,名南山普陀寺。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陈文肃扩建,改名南山寺。清道光、光绪年间重修。由大殿、厢房、放生池等组成,四周围以土墙,占地面积771平方米。大殿为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硬山顶,殿宇低矮、古朴。殿内供奉陈文肃塑像。20世纪80年代再修,保留明、清建筑风格,风火山墙,土木结构,前后二进。左厢房悬挂一口大铁钟,高42米,口径9米,铸造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右厢房竖立两方石碑,碑文分别记载道光五年(1825年)、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南山寺事宜。大殿联为:“弹指现琳宫尚书寄迹;随风飘梵呗元代遗音。”

6、位于琅岐镇凤窝村,始建于元泰定二年乙丑(1325年)。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陈文肃主持重修;清嘉庆五年(1800年)扩建,民国35年(1946年)再修。祠坐东南向西北,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风火山墙,宽13米,纵深39米,占地面积532平方米。祠为三进,四扇三间,头进古戏台,两边为女看台。现正厅保持明末清初规制,前厅、酒楼的结构较匀称,建筑基本完好。祠内并保存有为明代礼部尚书陈文肃庆寿的漆画围屏一组,富有文物价值。

7、位于琅岐镇上岐村鳌山东南麓,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庙碑载:江姓始祖“君丽自浙入闽,奉昭烈王择居此土,因建是庙”。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庙面阔8米,深3米,占地面积995平方米,前后三进。正门排楼式,斗拱迭涩,上悬直匾,额书:“勅封、上岐境”,直下“昭烈王庙”。中间门开四扇,左右框门。门内立屏门,匾书:“乐乐乐”。头进为戏台,两旁酒楼。戏台上方藻井雕刻太极八卦万象图;二进为天井,两边有钟鼓楼;三进为正殿,上方藻井雕刻有太极八卦九宫图,螺旋形斗拱衬托,繁复重迭,悬空倒挂,工艺精巧,独具匠心。以上两个藻井均属罕见,且保存完好,具有文物价值。庙重檐歇山顶,风火墙建筑。现大殿、戏台、酒楼均保存明清风格。

8、位于琅岐镇下岐牛屿山西麓,背山临街,始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经明崇祯八年(1635年)、清乾隆元年(1736年)、民国35年、1997年4次重修。祠坐南朝北,面宽5米,纵深43米,面积473平方米,分三进,硬山顶,风火山墙,抬梁加穿斗式木构架建筑。祠内保存朱氏始祖宋知府朱仕禄、知县朱仕仁等墓碑,及出自古代名书法家手笔的祠联。

9、系林氏宗祠,位于亭江镇长安村西店埕,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清康熙壬子年(1672年)、民国21年及1991年三次重修。祠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风火墙,占地面积1214平方米。祠前龙虎门、双斗旗杆,祠门一联:“一林乔木千枝秀;百代沧江万派清。”祠内构架具明显的明、清建筑风格,重修时均按原貌,保留较为完好。现靠山又增后进,为明进士、广东布政使林硕纪念堂。

10、位于马尾镇快安村西陈暗剑路,坐东北向西南。西陈始祖陈宗,字元大,宋元祐间(1086~1093年)迁来。祠始建于明代,经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宣统三年(1911年)两次重修。祠前有埕,周设围墙,门开左角。祠大门额题“磕源陈氏支祠”,左框门额“入孝出悌”,右框门额“履中蹈和”。祠占地554平方米,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土木结构,风火山墙。前后二进,一进为五柱三间,二进为七柱三间,柱联多而文字典雅;正厅神主龛,开窗式,高9米,保存较好;两旁厢房门上书写“磕源陈氏西支世系”甚详。1994年重修,保持原貌,呈清代建筑风格。

二、助力孩子中考放生好吗

1、俗称大王宫,位于琅岐镇下岐村牛屿山南麓,庙内奉祀金奇、通济、昭利三位尊王,是下岐东境社稷庙。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4年),经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咸丰五年(1855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三次重修。1990年再修,基本保留原貌。庙坐北朝南,面阔5米,进深5米,风火山墙,土木结构,穿斗式抬梁木构架。南面临江,未设正门,门开于两边墙,西为正门,额镌:“琅岐东境金奇尊王庙”。从大门入为天井,上盖覆龟亭,前为戏台、酒楼,后为大殿。庙内保存咸丰、光绪重修碑刻多方。尤其前门墙高近20米,用条石迭砌,具有明代建筑风格。

2、位于琅岐镇海屿村白龙山东麓。坐北向南,依山傍海。始建于明嘉靖甲申年(1524年),历经4次重修,清光绪癸卯年(1903年)大修。面宽15米,纵深32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风火山墙。正门为门楼式结构,门前石雕麒麟1对、抱鼓石1合。宫前后3进,门前厅建戏台、左右酒楼,戏台顶饰藻井;中为石砌天井,两边钟鼓楼,下为神龛;登石阶为正殿,抬梁式木构架,雕梁画栋,雄伟堂皇。中祀天后,左为孔圣王殿,右为顺天圣母殿。全座仿莆田湄洲妈祖宫而建。过去曾改作他用,20世纪90年代依原貌修复。宫前有月爿埕,石砌镂空短墙,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正面立石牌坊,中嵌“天后宫”。

3、位于琅岐镇下岐牛屿山西麓,始建于明嘉靖初年(1522年),民国10年扩建下座,1997年再次重修。祠背山临街,坐东北向西南,面宽5米,纵深43米,占地面积623平方米。祠为土木结构,风火山墙,抬梁穿斗式木构架。祠内有明崇祯皇帝御赐给进士董养河的“帝座纶音”,并有黄道周撰联:“衣冠清节传三世;词赋声名著两都。”周围另有祠埕170平方米,附属建筑270平方米。祠内保存较丰富的谱牒,具有文物价值。1995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4、位于亭江镇亭头村怡山之麓,今在亭江中学校园内。坐北向南,面临闽江。相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同治五年(1866年)扩建。两座并排,周围风火墙,土木结构,占地面积906平方米。西为天后祠、观音阁,东为怡怡斋。天后祠分二进,入石框大门,古有戏台,两边酒楼前木板栏杆上书写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全文;戏台顶上一藻井,雕工精细。惜以上均已无存。戏台前天井上盖覆龟亭,木砌八卦形斗拱式藻井,至今保存完好。登台阶即为主殿,面阔3间,进深2间,穿斗式木构架,两面坡顶,原祀妈祖,左右立千里眼、顺风耳。现改为校舍。过后天井为后殿,升高1米余,即观音阁。明、清两代中国册封琉球使者和琉球商人进出闽江口,必至此处祭祀天后(妈祖)。至今怡怡斋左墙上尚嵌有清同治碑,直书楷体,额曰:“天后”,碑文曰:“新建天后三氏祠,册封琉球副使内阁中书、长芦于宫篆、光甲,捐洋银三百两,时大清同治五年岁次丙寅(1866年)仲夏勒石。”院前另有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怡山院碑。1983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位于琅岐街鳌山北麓,始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祠坐南朝北,分三进,风火山墙,土木结构,单檐歇山顶,正厅为抬梁穿斗式木构架。主座宽16米,深40米,面积640平方米;包括右边妥遗祠,总面积1100平方米。民国时期重修时,海军上将萨镇冰、陆军上将林之夏、福建省府主席杨树庄,以及中央立法委员刘通等为宗祠撰写柱联。20世纪90年代重修时,又增现代书法家潘主兰、朱棠溪、郑乃等书写的柱联。祠内保存1块端石镌刻的《明奉政大夫户部郎中江文沛墓志铭》,系明代三进士吴文华、詹洪基、陈长祚之作。

6、位于琅岐镇衙前村,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修,1994年再修。祠坐北朝南,面宽18米,纵深41米,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为抬梁减柱加穿斗式木构架,风火山墙。祠分三进,一进门厅、二进大厅均保留原构架,是按原貌修复建筑的较好典型;三进新修,仿古协调。大厅上悬挂有“进士”、“文魁”匾额;两侧为厢房。祠内现有20余副楹联,多为石刻,出自当代全国书法协会副主席沈鹏和19个省、市、自治区著名书法家之手笔。原有黎元洪题赠横匾“博济为怀”,已散失。1995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7、位于亭江镇长柄村。宋朱熹避伪学禁时在此讲学,梁汝昌、郑庸斋从之游,终成大学者。明朝万历间(1573~1619年),塘头董应举和英屿郭心山、复之父子,为祀朱熹,在此倡修紫阳先生祠,后改为龙津书院,崇祀朱熹及其徒梁、郑。经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咸丰三年(1853年)、同治六年(1867年)多次重修。祠坐北向南,土木结构,两边设风火墙,穿斗式木构架,依山而建,前后递升,由门楼、回廊、天井、大殿、后天井、文昌阁等组成,占地面积506平方米。大殿正中原有坛,立朱熹全身塑像。殿后文昌阁,为古来合北里文士禊集之所。民国时期辟作小学校。祠内保存朱熹题刻“跃龙津”,门墙内壁嵌有明董应举《建紫阳先生祠题词》、清王有树《龙津书院祀典记》等5方碑刻,具有文物价值。此系福州市现存最大、且较完整的朱子祠。1986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8、位于马尾镇君竹村殿后路,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祠占地2平方米,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外墙砖砌。

9、位于琅岐镇吴庄村,背山临街,坐西北向东南,始建于明末。原为二进,民国10年重建。林森题匾“华兆精英”。左右墙开龙虎门,进门为天井,左为戏台,右为正座,再过天井,为后进文昌阁。祠为土木结构,风火墙,抬梁穿斗式木构架,面宽7米,进深57米,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基本保留明代建筑形制。大门前额“林氏祠堂”,为民国陆军上将林之夏所书。祠内十余副石柱联,出自林之夏、刘通、高大沅、肖梦馥、洪亮、雷寿彭等名人和书法家之手笔。

福州哪里是个放生鸡,《福州马尾区志》寺庙祠堂教堂

10、位于琅岐镇衙前街,坐北朝南,面街而建。始创于明代,清道光元年(1821年)重建。庙为二进,风火山墙,面阔5米,纵深30米,占地面积435平方米。前为戏台、酒楼,天井上盖有覆龟亭,大殿为4扇3间,抬梁式木构架,中祀通济尊王,为衙前上寨境社稷神。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慈心代放生中心 慈心代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