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新境界:佛教的第二次飞跃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21 浏览:950次

佛教的未来在哪里?(第二讲)

I. 建立教育计划 II. 加强文化传播

III. 促进慈悲、智慧、行动和愿望

IV. 组织奉献活动

I. 制定教育计划

佛教本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是伟大的宗教教育家。佛教教育是人格教育,是道德教育,是超越苦难、解脱苦难的教育。在三藏十二部经中,长句、重颂、比喻、技巧都是教育众生的上乘教材。佛陀每次为弟子说法,都会通过观察机缘、引用比喻来教导弟子,这些都是深入浅出的教育典范。

放眼世界,一个国家强大,必然教育发达;一个地方文盲众多,必然是落后地区。宗教尤其肩负着社会灌输的责任。如果不重视教育,没有人才教化,如何改善社会风气?如何净化人心?

过去,我国的丛林、寺院是供给十方金刚参访、修行的学校,所谓 "十方丛林寺院我都到过,不知其中有无顿悟"。即使到了近代,在清末民初,长老们就创办了僧伽学校、师范学校,太虚大师甚至创办了许多佛学院,特别是今天的台湾,儿童有周岁学校、儿童夏令营;青年有青年会、大专院校;信徒有信徒共修会、信徒讲习会;专业有各级佛学院、佛学研究所。佛教徒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觉醒。

然而,我们仍然感到遗憾的是,我们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进步:

1. 制定佛学院高、中、初级的级别。

2. 对各级佛学院的合格教师进行评估和考核。

3. 确定各级佛学院的标准教材。

4. 制定佛学院设备标准。

5. 加强佛教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并给予表彰。

6. 佛教教育应联合组建领导中心。

7. 应帮助优秀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

8. 各佛学院学生应开展校际活动,如征文、演讲、诵经、书法等比赛。

9. 9. 规定教师、住持和僧人应由佛学院毕业生担任。

10. 号召广大佛教徒支持佛教主办的玄奘技术学院、华梵技术学院、慈济护理学院、西来大学等。如果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能支持 "社会大学",使其规模更大,将是值得的贡献。

11. 建立大专院校佛教社团全体成员的考试制度,承认其资格,使其能为佛教服务。

12. 12. 鼓励佛教界设立更多的奖学金和贷款计划。首先,如果没有安道成奖学金惠能大师十两白银,何来这一代大师?

以上这十二点意见,希望佛教界能有共识,每位献身教育的长老,都能重视起来,佛教教育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佛教教育将更有进步和成就。加强文化传播

说到文化,佛教非常重视佛法典籍的传播。金刚经》中有 "布施功德胜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的四句布施偈,《十法行品》中更是提倡要实现写经、讲经、读经、印经的利益。如果没有鸠摩罗什、玄奘三藏等人的经典翻译,东方的佛教会是什么样子呢?日本佛教众所周知,除了佛教教育的普及,就是对佛教文化的重视。明治维新时,鼓励人们写佛教传记,目前日本的佛教传记不下百部。台湾目前的佛教文化刊物,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乏精品佳作,但大多精致不足,格调不高,譬如一而再再而三的翻印影印,无法更新;一而再再而三的互相转载,少有创意;一而再再而三的分人分我,不够了解;一而再再而三的过分保守,缺乏无力感,特建议如下:

1. 所有佛教杂志都应根据读者和性质进行分类,分为《佛教青年》、《佛教儿童》、《佛教妇女》、《佛教历史》、《佛教生活》等,让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

2. 建立资料中心,使有志于研究佛学的人能够非常容易地找到所需的资料。

3. 3. 佛光山编写的电脑版《大藏经》和电脑版《大辞典》能尽快推出。

4. 佛教需要一份报纸。佛光山日报》停刊了,非常可惜,希望有心人继续办下去。我希望对佛教有兴趣的人继续办下去。我希望他们甚至可以成立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5. 团结佛教各方人才,办一份有水平的报纸。

6. 6. 设立佛教学者奖学金,鼓励撰写佛教论文、佛教文学艺术、音乐诗歌等。

7. 奖励佛经和经典著作,单独标点、分段、注释,增加索引,方便阅读。所有佛教出版物都应大众化、文学化、生活化、艺术化、音像化、图文化。

迈向新境界:佛教的第二次飞跃

8. 8. 各佛教组织应定期组织各种学会,甚至国际会议。

9. 各寺院应定期举办每周一次的 "佛教讲座 "或各种座谈会。

10. 建立寺院的条件除佛殿外,至少应包括一个小型图书馆和一个小型讲堂。

11. 奖励优秀出版物,如行政院新闻局对《佛光大辞典》、《文殊杂志》、《普贤行愿品》等颁发金鼎奖。佛教团体应奖励佛教文化人,如印顺长老应获佛教文化人奖。

12. 出版系列专书,如佛教史专书、唯识专书、禅宗专书等。因为专书便于学者研究佛法。因为有了专书,学者们研究起来就容易了。

有关佛教文化的问题很多,如稿费问题、版权问题、赠送问题、流通问题,甚至佛教徒应养成读书明理的习惯问题等等。如果这些建议得到佛教界的重视,就会得到认可。

如果这些建议得到佛教界的重视,并得到解决和认同,佛教文化就能实现它的辉煌!

III. 提倡慈、智、行、愿

佛教重智,也重悲;重慈,也重愿。诸佛菩萨都是依靠慈、悲、智、行、愿来成道的。佛教要兴盛,佛教徒必须要有慈悲心、智慧和愿力;佛教之所以衰落,就是因为佛教徒没有慈悲心、智慧和愿力!

如何审视我们的慈悲、智慧和愿力呢?比如,你每年见到多少众生?你每年读了多少佛经?每年服务多少人?你发过什么大心?你发过什么大愿?你修行了什么法脉?你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古圣先贤: 佛祖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发愿 "若不成佛,誓不就座",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如来、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的十二愿,无不践行着慈悲之愿。玄奘大师在西天取经,大漠失水,"宁可西天一步死,不可东土一步生";鉴真大师到日本弘法,六道遇难,漂流海中,发愿 "为大丈夫事,何必惜命?" 四弘誓愿是每一个大乘修行者都应该践行的,以下是对现代佛教徒践行 "智、悲、慧 "之道的建议:

1. 建立电话法语中心,让苦恼无依的人通过电话倾诉心事,给予一些佛法上的指导和慰问。

2. 设立佛法咨询中心,对社会上有困难的人进行心理辅导,因佛法解决他们在生活、事业、家庭、感情等方面的问题。

3. 参加病友慰问团,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医院,或对病友家属进行慰问,诵经祝福,赠送佛教书籍,可以帮助他们健康。

4. 为偏远地区送医送药,如慈济仁爱会、佛光山云水医院等,让健康人出钱让穷人看病。

5.筹办妇女求职中心,现代农村妇女进城求职,往往会受到坏人的侵害,如果能在求职前为她们解决吃住问题,就有了求职的缓冲时间,免受坏人的侵害。

6. 组织应急互助会,人们常说救急不救穷,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7. 成立养老基金会,因为久病床前无孝子,社会上很多孤寡老人,如果有个协会或基金会,代他们雇人照顾,免去他们孤苦无依之苦。

8. 为因故暂时无家可归的老人、弱者、儿童建立庇护所,给他们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让他们重新调整身心,创造新的未来,这是当务之急!

9. 每天做一件好事,许一个愿望。

10. 说好话,想好事,不断忏悔,不断精进。

11. 将工资的十分之一作为施舍。

12. 每周安排几个小时为信仰或慈善事业服务。

如果所有佛教徒,无论在家出家,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有慈悲心、有智慧、有行动、有追求,那么,佛教普及社会,深入人心,也就指日可待了。

IV. 组织信徒共修

佛教徒重视自我修行,但不太重视共修。许多佛教徒在家烧香拜佛,很少到寺院共修。就是僧俗两众,也喜欢独居,不喜共住,这里一个精舍,那里一个佛堂,分散了佛教的力量。

更有甚者,佛教徒不懂佛教,平时不想佛教,临终才想起佛教,这都是因为佛教没有创造共修的环境。寺院是共修的场所,但寺院是僧人的,在家人信徒不容易进入。

现在有很多寺院和道场为信徒举办一些共修活动,如诵经会、坐禅会、羯磨会、讲经会等,但大多不能满足信徒的要求,为了扩大信徒的共修范围,我们在此提出以下看法:

1. 成立老人俱乐部。现在,很多退休老人在家无所事事,几近等死。如果我们能利用寺庙的场地,为老人提供下棋、品茶、抄经、论道等活动,老人的经验、时间和财富一定会对寺庙有很大的帮助。

2. 建立职业培训和咨询中心。有些佛教徒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在社会上不容易找到职业,如果寺院和道场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培训,如电脑、打字、插花、烹饪、驾驶等,这样,他们就能在寺院和道场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职业。

3. 建立佛书交流学习小组,因为可读的佛书是要购买的,如果十个人、一百个人能够购买几本佛书,交流学习,甚至交流心得体会,也是提高道德、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4. 建立社区宣教中心和乡村念佛会,促进共修。

5. 5. 组织两地信徒聚会,互相讨论和解决问题。

6. 6. 组织社区服务中心,净化社区环境,种花植树,广结善缘,让佛教自然而然地给人留下好印象。

7. 组织家庭法会,鼓励亲友参与佛教活动。

8. 组织访问团和朝圣团,效仿法显西行和善财南下。

9. 9. 开设每周一次的儿童佛学班,让儿童接受佛教的熏陶,尊上从下,实现佛教家庭的理想。

10. 组织佛教慈善团体,定期为慈善机构做义工。

11. 参加八关斋戒,了解僧团生活。

12. 组织座谈会、共修会,以家庭为主,轮流接待。

佛说 "佛道众生中求",国家离不开人民,宗教离不开信徒,僧团与信徒合作,共同利用各种方便,那么佛教人口一定能增加很多!

如果未来的佛教徒能够

创办佛教企业。

加强文化传播。

弘扬慈、悲、智、行、愿。

组织信徒共修。

促进佛教的发展,佛教的未来无疑将是繁荣昌盛的。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慈心代放生中心 慈心代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