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松韵:禅心密印的禅意解读与思考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19 浏览:141次

古人云 "青山无言叹人死,朝露风灯闪电;人归何处青山在,总作南柯一梦"!读来令人心酸。"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生,自己生;死,自己死;生死无尽头,轮回路上独自愁;因果报应如影随形,悠悠岁月何时转?

然而,若能在转身的同时观想自心本性,则 "心随万物转,转处竟悠然,随缘识自性,无喜亦无忧"!明心见性,随缘而转,守住本分,就能 "了脱生死,济世脱轮回"。这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此时,便如 "空山听松韵无言,朝露暮霞日月明;风云随时变,一任人间行"。不亦乐乎!

此外,"空山 "即空无所有的执着,如山之清净而不动摇;"松韵 "即在无所执着之处升腾起一切美妙,如松之韵如天籁之自然。故曰 "空山松韵"。现在,应各位施主的要求,我想就我几年前所作的 "座上 "和 "座下 "的 "注意要领 "两篇偈语稍作说明,并以此为记!

I. 座上

听闻和念诵咒语,不论来世或前世。

应了知当下只有一念,当下妄念亦是真。

不住于真、不住于妄、不住于真,分明就是自心。

没有常住,没有变化,只有这任意的生!

当你置身于文字诠释之外时,你就是坐在虚空中,看到了老人。

如果真的想为生死而修行,初学者必须每天打坐!在这两个小时内,你的发心非常重要。如果发心不对,不仅不会有太大的进步,反而会觉得无聊,中途放弃,那就太可惜了!如果心态调整得当,就能安然前行,不修而修,最终修为大成,悟道成佛,利己利人,成为佛陀的使者,弘扬正法。这才是幸福人生之道!

"耳闻心诵咒音,不论来世前世"。不管是默诵还是金刚诵,耳朵都要清楚地听到发自内心的咒语声,能够清楚地知道咒语是念得快还是念得慢,也就是听自己内心的 "无声之音",因为在金刚诵或默诵时,其实是没有声音发出来的。我们有太多的妄念,其实只有两种:一种是回忆过去,另一种是思考未来。而打坐的时候,时间很短,只有两个小时,如果不珍惜,那又是空耗无益的。因此,在这个时候,不要去想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在你的生命中再也不会出现了,想了也没用,简直就是徒增烦恼,即使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非要去想它,也要等上座之后再说,至少在上座的时候去想它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反而使自己的事情受到干扰,影响打坐,这才是最划算的; 同时,不要对未来作种种打算,甚至要不要打坐,也不要对未来作打算。同时,不要对未来做各种打算,甚至不要去想是否要往生净土,更不要去想智慧、开悟、神通等任何事情。正是因为我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未来计划,攀登未来,我们才会在轮回的道路上,一次一次地流向未来。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每天都在做未来的规划,我们能不为自己真正的未来、真正的觉悟做一个完整的规划吗?关键在于一个 "无所谓 "字,未来的我无所谓,过去的我也无所谓;妄想的我无所谓,不妄想的我也无所谓,无所谓就无所谓,无所谓就无所谓,听清楚 "无声无息 "的咒语,仅此而已。只要听清楚 "无声 "的咒语就可以了。这两句话是打坐时的总纲,如果能按照这两句话去做,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当下只有一念,当下妄念亦是真"。人应该非常清楚地知道并认识到这个当下的念头。因为无论是过去心还是未来心,都不会再生,所以这个当下的念头就是一句咒语,声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好像你的心念在这个咒语上,当你不停地念诵咒语时,前一个念头过去了,你不想保留它,后一个念头还没有来,你也不想让它提前来。只是,你不在乎它来或不来,也不在乎它去或不去,而是自然而然地来,自然而然地去,你所能清晰感受到的只是当下的这个念头。说白了,你的生命就是拥有这个当下的念头,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属于你的生命。

空山松韵:禅心密印的禅意解读与思考

然而,即使你清晰地感受到了这一念当下,它仍然只是妄心,因为它仍然有来有去,也就是有生有灭,有生有灭有来有去,它是虚妄不实的。然而,虚妄无实的妄心并不脱离真心而单独存在,它并没有离开真心,真心是无形无相、无形无相、不可闻、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法处灭的,虽然没有任何形式可以象征,但恒沙妙用却一目了然。简单地说,现前一念的生起是真心的妙用,是依真心而生起的,没有真心就不可能生起。如果消除了能想之心,不想不动,无知无觉,那么人生就会如一石一木,所谓 "黑山死水",又如何修行成佛,觉悟众生呢?所以,当下这一念生死,就是真心的妙用,不必再去寻找另一颗真心。如此,便 "无处可寻 "了。

"不住真,不住妄,不住明,是谓自心"。此时,更要在 "不住 "二字上下功夫,是真不住,是妄不住,我不在乎,不在乎就是不住,《金刚经》有言: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说,当你清晰地念诵咒语时,你只是明白咒语的声音及其速度而已,念诵咒语声音不停,其实心心不住,不要去想它,心随咒动,念念迁流,无穷无尽。你能不停地念咒,还能清楚地知道,这不就是所谓的 "无住生心 "吗?这不是自己的真心,又是什么呢?所谓见性,即见 "不著一相,但得自明 "之性。

"无住无改,唯此随意生"。"无住心 "的状态是永远无法改变的,即使想改变也是妄想。住心(着相)生心,是识、是分别、是无常、是真妄,是生死之根;而住心(归性)生心,是智慧、是觉悟、是常寂,是自性之行,是涅槃之本。因此,修行的第一步是 "证体",无住心的当下一念即是本体,证得此体后,一切世间皆非净土,一切烦恼皆是菩提,任运自如,无所执着。无生,终日有生而无生;无灭,随时有灭而无灭;无住,生灭无变,无变无住,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无住无变!这才是真正的禅定。能如此坐,则身心皆空,世间山河如梦如烟,生老病死如幻如化。这只是一个 "知 "字,别无其他。

"言诠之外,坐空见老"。当一个人念咒念到身心皆空的时候,仍然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但这仍然是在心的分别知觉的努力之中。

因此,此时的关键是要去除一切认识、理解、分析等,所有的概念,都一扫而空,就像一个大死人一样,连这身心都空了,对 "空 "不觉,对不觉,连一个念头都没有。透过 "空 "的黑暗,可以看到昔日的本体。这一步是经过前几步努力后的自然状态,绝对不是从希望和渴求中达到的,所以不要在座下生起求索之心,那样反而会耽误正事。

相反,真正的修行是在下座之后,也就是将座上修炼的定力迁移到座下的日常生活中,以更好地启发自己已有的微妙智慧。座上修禅如磨刀,座下修慧如割草;磨智慧之刀,割烦恼之草;不磨智慧之刀,烦恼之草在生命的花园里蔓延,没有自由的通道;磨了智慧之刀,不割烦恼之草,仍然没有自由的通道。修炼的真正目的是斩断烦恼,有烦恼的时候,正是看草的时候,可以试试自己智慧之刀的锋利程度。座上没有外力干扰,当然容易把握自己,座下可以不同,各种外在环境都要应对,在这个过程中体现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所谓 "通过境界修炼心性,增长智慧;不是逃避,而是面对"。所以,真正的修行还是在座下。

二、座下

似见似闻如全真,见闻本妄成。

水中月色是人我,镜里花光非我人。

心是禅处,佛是行处。

没什么可做的,也没什么可留下痕迹的。

任人喜怒哀乐,唯我独尊。

人生无常,悲喜难免!杀、盗、淫、妄,真、善、美、智由此而生。正所谓 "善用世事者,生机也;不善用世事者,杀机也"!在日常生活中,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是如此重要。

"见闻 "看似是真理的全部,但 "见闻 "却是妄念。打坐之后,内心会变得平和,不愿意与外界过多接触;或者认为自己是修行人,内心会对外界产生排斥;这都是无量劫以来,把外界看得太真实的后遗症。因此,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见闻觉知,表面上看似真实,但如果进一步深入分析和剖析,见闻觉知产生的前提是有外部环境,如果没有可以感知的外部环境,见闻觉知就不可能产生、 而外部世界只是各种因缘、因素组织成的,这些现象没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个性,各种因缘、因素组织成的,这些现象没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个性,各种因缘、因素组织成的,只是各种因缘、因素组织成的,这些现象没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个性,各种因缘、因素组织成的,只是各种因缘、因素组织成的。这些现象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存在,各种因缘也是由其他因缘所组成,并没有自己真正的自性可得,而是生灭变化,虚妄无主。此外,见闻觉知之心也是绵绵不绝的,能这样一来,世间万物、内心念头都不是真实永恒的,也就无法作为真实的生命而保存下来。因此,一定要明白,内心的感知和外在的是非世界,表面上看是完全真实的,但实际上都只是虚幻的显现,没有一丝一毫是可以把握的,没有一滴是真实不变的。

"水中月色有人,镜里花光无人"。就像水中的月亮,光的颜色和形状都非常清晰可见,云和波、风和浪,看起来就像真的一样;镜子里面的花和光也是有距离的,还有各种非常逼真的景象。人世间也是如此,从表面上看,形形色色,五花八门,都是是非非;但从本质上看,却是有生有灭,无迹可寻,都是虚幻的。没有是非,没有人我可言,正如《金刚经》所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格物、待人,观心、念佛"。在认识到世间本无实相之后,就要利用在禅定中修炼出来的定力,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做到心中 "无我、无人、无世界",生活中 "有花、有月、有月台"。这样,自己的习气和烦恼就会逐渐消解,在消解烦恼和习气的过程中,自然能获得许多经验,明白许多以前不明白的道理,这就是智慧。因此,触缘、待人、烧香拜佛、打坐、吃喝、坐卧、言语、动作等,都是修行的最佳时机。此时心越放得下,功夫进步越快,敢做从来没做过的事,敢说从来没敢说的话,所谓 "难做能做,难忍能忍",这不是说身体上、事情上、经济上难做难忍的事,而是指精神上、观念上、思想上放不下、担不起、不敢做的事。指精神上、观念上、思想上放不下、舍不得、不敢做的事情。能过此关,就能转危为安,就能柳暗花明。"无为而无不为"。但当你在生活中的胆量比原来大了许多,心胸也比原来宽广了,有时自己还会有些沾沾自喜的情绪,有时还需要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才会有力量,有时甚至还会看到别人的种种不是,有时还会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人一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就出现的心态。这些都是正常的心态,但都是自己进步的障碍。因此,一个人在生活中观察时,要做到心胸开阔,不造作,不矫情,不在心里留下任何痕迹,只是随缘,这样才能越来越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的事物,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心境。如春梦了无痕,如秋雁过无痕。

所谓 "乌龟摆尾,自扫门前雪",让别人找不到蛛丝马迹,就能在自己的殿堂里逍遥自在。又如《楞严经》所云:"但尽凡夫意,别无圣明了",即彻底断绝凡夫的一切计较分别、烦恼忧愁、爱憎是非、自私自利,在此之外,不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同时,也尽己所能地做到与一切凡夫一样吃饭穿衣、担柴挑水,在生活之外,不觉得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超凡脱俗的,即使不是修行人,是否有广度众生的想法也变得极为平常,并没有一点奇特之处。

"唯此常修常行,任他欢喜任他怒"。就像这样,凡事都积极去做,尽力做到最好,做到极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尽善尽美并不一定是指世俗的人文价值,有时你会让别人觉得你做得很好,但有时别人会觉得你太笨,或者不务正业等等。这都是个人价值观不同造成的,所以不要被这种片面、短视的价值观所左右。只要心中无贪、无嗔、无痴,清楚地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即使别人误解甚至诽谤你,你也能心平气和,这才是最好、最圆满的,世界上没有比这更伟大的行为了。所以,不管别人是喜欢赞美还是讨厌诋毁,都随他去吧,所谓 "有缘随缘,无缘放他"。

另一方面,在座下修行的过程中,即使明白了不执着,但还是会有或喜或悲的时候,甚至会有或喜或恨的情绪,这是过去无量劫以来的习气,出来的时候要见贼杀贼,不能害怕逃避,也可以正好用功的时候。就是要以 "不做亏心事,不留名 "的态度来对待,来了就来了,完了我就放下了,让心灵肃然自知,无时无刻,不为所动。

然后,你会发现,喜、怒、笑、泪等,都是你生命最完美的体现。

大照在普陀山佛学院妙莲观室

2001年11月11日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慈心代放生中心 慈心代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